本文源自於深潮 TechFlow,將 AI Agents 代幣的熱潮比作 2017 年的 ICO,並指出目前較受資金青睞的項目主要是平台型(如 ai16z、Virtual、Max 和 ALCH 等),其市值普遍高於應用型的 AI Agents。 (前情提要:聚焦AI Agents》Solana將辦首屆人工智慧黑客松,ai16z、ELIZA..概念幣齊跳漲 ) (背景補充:AI Agents 炒作潮背後,它到底能為人們做什麼? )   又是被 AI Agent 板塊支配的一週,你找到 Alpha 了嗎? 頂級代幣如 ai16z 和 Fartcoin 一路上漲,而尾部一天你甚至能看到幾百個自稱 AI Agent 的代幣同時出現在監控列表中。 這麼多,你怎麼挑? 如果你不是專業的 P 小將、開盤狙擊手和加密行業內的人脈大師,除了眼紅人家的勝率、精力管理和資訊密度,FOMO 之後衝進去往往成為買單者之外,怎麼判斷專案到底有沒有前途? 站在普通韭菜的角度,你或許沒有一個可靠的判斷抓手。 在選擇內容素材和觀察市場的過程中,常年虧錢的小編也有類似的無力感 — 看不過來、買不進去、回不了本,以及搜不到完整的來龍去脈。 市場的每一秒都是模糊雜亂的,不過每一陣子卻似乎有清晰明確的脈搏。 顯然,一個普通小編試圖給市場所有人把脈會被貽笑大方;以下思路僅做分享,偏方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治好了小編自己的虧錢病。 AI Agent 的賽道分化:應用向左,平臺向右 首先從整個市場大盤來看,AI Agent 最近一兩週必然還是熱門賽道。尤其是昨天 OKX 上線 GOAT 現貨,又帶動了整個 AI Agent 賽道的熱情。 但在不可持續的普漲之外,這陣子 AI Agent 賽道中不斷跑出的專案們,逐漸有了一種分化的感覺: 分化 1:它是專門的 AI Agent 應用,解決某一類特定問題,或是有某一類特定身份 / 風格 代表專案:AIXBT,Truth Terminal 分化 2:它不是專門的 AI Agent 應用,但它給你一把鏟子,可以造出更多新的應用 代表專案:Virtuals,ai16z(Eliza 框架),Empyreal SDK 粗略來看,這其實某種程度上是應用 VS 平臺的演化:從 AI Agent 能發一個幣,到有一個平臺 / 工具讓更多的 AI Agent 能發幣。 當然這個論述不完全準確,除了 Launchpad 外,有些工具不是讓 AI Agent 發幣的,但是提供了一個環境讓 AI Agent 更好用,更能用。本質上這類依然不是一個單點應用的邏輯,而是做平臺和生態的邏輯: 更好用,更能用,資產化後的代幣就有更多的背書理由在裡面,也更容易受到資金炒作的青睞。 其實這個邏輯或許只是歷史的重演。 17 年的時候流行 ICO,每個專案都可以通過 ICO 來發幣,但最終以太坊在 ICO 之後,實際上成為了一個最大的 ICO 平臺,通過智能合約各種專案都能在部署在上面釋出代幣。 現在流行的 AI Agent,每個 Agent 都能自主發個幣,但也出現了框架和平臺型專案,通過各種低門檻、無程式碼或是自然語言的方式,讓大家快速建立 AI Agent。 歷史從不重複,但押著相同的韻腳。造資產的這條主線裡,核心從來沒有改變。 注意力在驅動,資金在攪動 注意,小編並不是在說,AI Agent 賽道中做平臺 / 框架類的專案,要比單純的 AI Agent 應用來得強。 強弱,並不由專案的方向決定,而是市場資金博弈後流入流出的結果。不如我們用一個更粗暴直白的論斷來說明 — 籌碼會去故事 「講的更久」 的地方。 什麼叫故事講的更久? 我們當然見過一天就爆拉的速通盤,但更多的是熱度僅持續 1-2 小時的短命盤。這類代幣短期內能吸引到大量資金,但也會立刻失血資金撤出。 換個更容易理解的角度,是資金認為,「你這故事講不久」。 越能持久講故事的專案,越能吸引注意力。而注意力驅動著熱度,資金則攪動著漲跌。 更為具體一點: 看 Meme = 看它的角度 看 AI Agent = 看它宣稱能做的事 於是問題轉化成,哪些 AI Agent 宣稱自己做的事,你們認為它可能會做的更久一些? 看了這麼多專案後,小編覺得當前的 AI Agent 們,從做事的角度上大致可以分為這麼幾類(原分類靈感來源於這篇文章): 1. 個性化的模仿者 通過對話來模擬智慧和模仿人類行為。它們的工作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讓人感覺自己足夠個性化,人性化。 這類 Agent,個性就是自己的品牌。 典型代表:Bully ,說話毒舌的 BOT 2. 追求效率的監工 通過將複雜的工作流程進行分析,把人類的意圖精確地轉換為後端流程。這類不一定有個性,但一定有效率,能幫你省時間或者解決特定問題。 典型代表:Simmi AI,推特一句話,幫你發個幣 3. 自主實驗者 通過管理錢包、與系統互動、甚至不需要在人工輸入的情況下啟動任務。但它們自主權有限,等待著被觸發,而不是完全科幻的可以自我行事。 典型代表:Truth Terminal,一切的開始 4. 支撐以上幾類的平臺 / 框架 你既可以做一個毒舌 AI,也可以做一個幫你一句話發幣的 Bot,無論動機是什麼,但都逃不脫一些必須的元件: 做 AI Agent,你需要模型、資料和提示詞的投入,發一個 AI 代幣,你需要 Launchpad。 典型代表:Virtuals(啟動臺)、Eliza(製作框架) 如果你按市值排一下當前賽道里的代幣,不難看出靠前的幾個專案基本都逃不脫這個分類。 那麼,你認為以上這幾類專案們,誰的故事會講的更持久? 首先,在上述專案外,純外部事件 / IP 推動類的專案,事件本身是單點發生的話,那麼它的影響力和持久度會衰減,幣本身會更快的失血。例如 Ban 大香蕉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Luce 也有一些頹勢。 而在 AI Agent 賽道內: 內部能自己造資產的專案,由於 UGC 出來的資產(Agent)是個相對多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