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称比特币为——数字黄金。
我想,大多数人都忘了比特币最初的愿景——去中心化的电子支付系统。在2008年发布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白皮书中,阐述了这一愿景。白皮书中的主要目标包括:
去中心化:比特币不依赖于任何中央权威机构,而是通过去中心化的网络(即区块链)进行交易验证和记录。每个节点(计算机)都参与维护整个网络的安全和完整性。
无需信任中介:传统金融系统需要依赖银行、支付平台等中介来保证交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特币则通过加密技术和共识机制,消除了中介角色,使得参与者之间可以直接信任技术系统而非传统机构。
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系统:比特币允许用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几乎即时的支付,且不需要支付高额的银行手续费。尤其是在跨境支付和汇款方面,比特币相较于传统银行转账更具优势。
隐私保护:比特币交易是公开透明的,但交易双方的身份是匿名的,交易的安全性由密码学技术保障,从而保护了用户的隐私。
对抗货币通胀:比特币的总供应量是有限的,最多2100万枚。这个设计旨在防止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问题,避免传统货币体系中由于政府印钞过多而导致的货币贬值。
那为什么比特币没有成功呢?笔者认为有两条因素。
一是以以太坊为代表掀起的Defi之夏,我们必须肯定以太坊的可拓展性以及其智能合约的成功。
但是这似乎带领我们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好像我们不再需要比特币去发展电子支付系统了。以太坊追求成为——世界计算机,极端遵循大区块原则,“一切上链”的思维模式让以太坊的基础层不堪重负,这迫使其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这种尝试破坏了去中心化原则,并引发了人们对其有效性的担忧。
二是比特币本身的区块大小,限制了在给定时间内能处理的交易数量。随着网络的增长,这种限制导致了更长的确认时间和更高的交易费用,使得比特币在处理大规模交易量时效率下降。与其他区块链相比,除了价值转移,比特币的脚本语言目前还缺乏开发复杂智能合约所需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为了解决这些限制,人们提出了多种 Layer 2 (L2) 解决方案,如支付通道、侧链和 Rollup。它们大多旨在通过在链下处理交易来扩展比特币,试图在不影响基础层安全性的情况下提高交易吞吐量。
其中Nervos Network 采用分层架构,包括一个可通过支付通道和 RGB++ 进行扩展的 L1 区块链(Common Knowledge Base,简称$CKB )。
作为底层公链,CKB 可以通过支付通道进行扩展,比如 Polycrypt 开发的支付通道框架 Perun。通过在链下处理交易和链上结算,这些支付通道可以支持从小额支付到支付网关等多种应用,从而提高 CKB 的性能。
Perun 利用了 CKB 的 Cell 模型,其中 Cell 携带了 capacity、Lock Script、Type Script 和数据来管理通道的状态。通道的其中一个实现(PerunLockScript)可以管理通道实时 Cell 的访问权限,而另一个实现(PerunTypeScript)可以处理状态转换的验证逻辑。从通道获得资金到关闭,这些转换都是自动管理的。
目前,Perun 仍在测试中,尚未在 CKB 主网上线。Nervos 核心开发人员还在努力将 CKB 连接到比特币的闪电网络,使用户能够在不依赖第三方的情况下交换 BTC 和 CKB。
在不久的将来,比特币生态将会发挥应有的价值,当然许许多多的理想者也会不断开发出更多L2,我仍然相信ckb这些l2层将会引导比特币回到最初的愿景——电子支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