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ance Square
鴉原創
13,433 views
24 Discussing
Hot
Latest
小烏鴉Max
--
TOKEN2049 參後感豐富的展會、活動,但仍缺乏創新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這次 TOKEN2049 總共有超過 400 場演講、700 場 Side Event,多達 20 萬人次參與。加上這次活動後面還接著有 F1 車賽和 Solana Breakpoint 等活動,也導致新加坡住宿費激增,排隊人潮超多,甚至金沙附近還有塞車的問題。 而本次活動其實評價非常兩極 單純以觀摩的角度的話,應該會覺得這次活動非常充實,也能夠遇到很多待在台灣認識不到的人。但是在產業創新方面,老實說非常令人失望,因為大部分的敘事內容幾乎跟過去幾年差不多,也因此蠻多開發者跟我說,他們覺得蠻無聊的。 從攤位來看,主軸主要放在加密支付、AI、DePIN 上面。 這次其實也是有幾間專精在運動賽道、粉絲經濟和 RWA 的廠商,還有不少專注在合規方面的廠商來參展。 甚至有些項目是這幾個月才成立的,就直接來 TOKEN2049 對外進行火力輸出。 TON 其實沒那麼熱門? 逛了一圈後,同事也疑惑地問我,為什麼台灣活動的 TON 大張旗鼓,但是 TOKEN2049 幾乎沒看到 TON 生態的項目和宣傳(比較明顯的應該只有 Catizen) 我的猜測很簡單:TON 會在亞洲區,甚至台灣大張旗鼓宣傳,大部分都是媒體渲染的結果,加上項目方跟 KOL 綁矩陣體系,所以才會有很多人都在玩 TON 生態的感受。 後續我在 Side Event 問了一些國外參與者關於他們對 TON 的看法,蠻多人都是再觀察或是不在意,甚至有一位激進的外國人直接回我:「I Don't Fucking Care about TON!」,這也應證了我的猜想。 沒有韭菜,大家都是來做 To B 生意居多 由於 TOKEN2049 票價門檻本來就很高: 早鳥票 699 美元。一般票 1,299 美元。特殊通行證更是高達 4,999 美元。 這樣的金額,其實是真的會直接嚇跑一堆散戶。基本上願意自己付錢來參加的,素質都不會太差。 這邊偷偷跟大家說一個小秘密,看似很多 KOL 都有來新加坡,但有不少人其實都只是為了跑 Side Event,而沒買票進去主會場,所以看到部分 KOL 吹捧某些項目攤位多麽大,多麼多人。但實際就...你知道的。 我蠻認同 @Phyrex_Ni 所提到的:「賺錢的 KOL 都不是 Token2049 需要的」。 回到 TOKEN2049 的價格,本來當初這樣定價,就不是為了吸引散戶進場,所以主會場裡面,大部分都是產業人士,大致上分為這幾類:資本、交易所、VC、項目方、KOL(有規模的)、媒體。 加上因為過去一年的行情和流動性非常差,所以大多數人在主會場,都是要談生意的,所以一般用戶進來就真的沒有太大的意義。 而為什麼這次會有這麼多 Side Event?其實也很容易理解,項目方不辦活動,基本上很難吸引到資金、用戶,甚至是更多合作機會,所以很多項目方是硬著頭皮也要辦下去,只為了有更多的「成交」機會。 商務、社交為主,看展為輔的一次行程 其實出發之前,已經有心裡準備,可能不會有太多創新的應用出現,畢竟市場就是這麼無聊... 所以就抱持著拜訪新項目和網友線下見面會的心態去了,也的確收穫很多。最令人開心的兩件事情: 1️⃣ 終於跟 Star 和 Ruby 兩「室友」見面了,還認識了很多厲害的 Web3Brand 群友,像是潘老師 、Jennie、漢洋。 其他沒標到的夥伴抱歉,我沒跟大家換到 X🥹 還要大大感謝 Kelly 讓我們有一個這麼棒的空間可以聊天放鬆。 󠀠2️⃣ 參加 Avalanche 的 Side Event,並且和同為大使的 Ommar 見了面,原來大家都在做一些很酷的東西,真的太令人期待後續發展了 🤩 不過最最最令人開心的還是,我終於有機會跟 @richardteng 合照啦!感謝幣安,讚嘆幣安! #鴉原創 #TOKEN2049

TOKEN2049 參後感

豐富的展會、活動,但仍缺乏創新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這次 TOKEN2049 總共有超過 400 場演講、700 場 Side Event,多達 20 萬人次參與。加上這次活動後面還接著有 F1 車賽和 Solana Breakpoint 等活動,也導致新加坡住宿費激增,排隊人潮超多,甚至金沙附近還有塞車的問題。
而本次活動其實評價非常兩極
單純以觀摩的角度的話,應該會覺得這次活動非常充實,也能夠遇到很多待在台灣認識不到的人。但是在產業創新方面,老實說非常令人失望,因為大部分的敘事內容幾乎跟過去幾年差不多,也因此蠻多開發者跟我說,他們覺得蠻無聊的。

從攤位來看,主軸主要放在加密支付、AI、DePIN 上面。
這次其實也是有幾間專精在運動賽道、粉絲經濟和 RWA 的廠商,還有不少專注在合規方面的廠商來參展。
甚至有些項目是這幾個月才成立的,就直接來 TOKEN2049 對外進行火力輸出。
TON 其實沒那麼熱門?
逛了一圈後,同事也疑惑地問我,為什麼台灣活動的 TON 大張旗鼓,但是 TOKEN2049 幾乎沒看到 TON 生態的項目和宣傳(比較明顯的應該只有 Catizen)
我的猜測很簡單:TON 會在亞洲區,甚至台灣大張旗鼓宣傳,大部分都是媒體渲染的結果,加上項目方跟 KOL 綁矩陣體系,所以才會有很多人都在玩 TON 生態的感受。
後續我在 Side Event 問了一些國外參與者關於他們對 TON 的看法,蠻多人都是再觀察或是不在意,甚至有一位激進的外國人直接回我:「I Don't Fucking Care about TON!」,這也應證了我的猜想。

沒有韭菜,大家都是來做 To B 生意居多
由於 TOKEN2049 票價門檻本來就很高:
早鳥票 699 美元。一般票 1,299 美元。特殊通行證更是高達 4,999 美元。
這樣的金額,其實是真的會直接嚇跑一堆散戶。基本上願意自己付錢來參加的,素質都不會太差。
這邊偷偷跟大家說一個小秘密,看似很多 KOL 都有來新加坡,但有不少人其實都只是為了跑 Side Event,而沒買票進去主會場,所以看到部分 KOL 吹捧某些項目攤位多麽大,多麼多人。但實際就...你知道的。
我蠻認同 @PhyrexNi 所提到的:「賺錢的 KOL 都不是 Token2049 需要的」。
回到 TOKEN2049 的價格,本來當初這樣定價,就不是為了吸引散戶進場,所以主會場裡面,大部分都是產業人士,大致上分為這幾類:資本、交易所、VC、項目方、KOL(有規模的)、媒體。
加上因為過去一年的行情和流動性非常差,所以大多數人在主會場,都是要談生意的,所以一般用戶進來就真的沒有太大的意義。
而為什麼這次會有這麼多 Side Event?其實也很容易理解,項目方不辦活動,基本上很難吸引到資金、用戶,甚至是更多合作機會,所以很多項目方是硬著頭皮也要辦下去,只為了有更多的「成交」機會。
商務、社交為主,看展為輔的一次行程
其實出發之前,已經有心裡準備,可能不會有太多創新的應用出現,畢竟市場就是這麼無聊...
所以就抱持著拜訪新項目和網友線下見面會的心態去了,也的確收穫很多。最令人開心的兩件事情:
1️⃣ 終於跟 Star 和 Ruby 兩「室友」見面了,還認識了很多厲害的 Web3Brand 群友,像是潘老師 、Jennie、漢洋。
其他沒標到的夥伴抱歉,我沒跟大家換到 X🥹
還要大大感謝 Kelly 讓我們有一個這麼棒的空間可以聊天放鬆。

󠀠2️⃣ 參加 Avalanche 的 Side Event,並且和同為大使的 Ommar 見了面,原來大家都在做一些很酷的東西,真的太令人期待後續發展了 🤩

不過最最最令人開心的還是,我終於有機會跟 @Richard Teng 合照啦!感謝幣安,讚嘆幣安!

#鴉原創 #TOKEN2049
AI+DePIN 真的是最終解?io.net 靠什麼吸引幣圈用戶注意?前言 io.net 自從問世以來一直都受到不少關注,無論是在 X 上面還是各大社群,甚至是在媒體端都有著居高不下的討論熱度。加上近期代幣即將空投,加上成為 Backpack 第三期交易大賽空投的獎勵,所以索性就把自己研究的資訊做個整理。 本文會從「項目基本資訊」、「團隊資訊」、「技術結構」、「營運概況」和「代幣經濟」五個面向來討論 io.net 這個項目。 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 一、項目資訊 簡介 io.net 透過去中心化 GPU 網路革新雲端計算產業,專門針對機器學習設計,建立全球最大的 AI 計算雲端,提供可擴展、易於訪問及成本效益高的計算能力。 解決痛點 旨在解決傳統雲端計算服務中的限制問題,如計算能力不足、成本高昂及可訪問性差。通過去中心化的方法,利用全球未充分利用的 GPU 資源,大幅提升計算能力及降低成本。 同賽道項目 包括 AWS、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Azure 等傳統雲端計算服務提供商,這些都是業內的重要競爭者。 獨有特色 獨特之處在於其去中心化的運作模式,聚合來自獨立數據中心、加密礦工及其它加密項目如 Filecoin 和 Render 的 GPU,形成一個結合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路(DePIN)的大型計算網路,並推出專用的 $IO 代幣以支持網路運作。 二、團隊資訊 創建動機 io.net 的創始由 Ahmad Shadid 領頭,他從自己作為 WhalesTrader 量化系統工程師的經驗中認識到傳統雲端服務與加密項目在提供高效、靈活及經濟高效的 GPU 計算資源方面存在的限制。 為了突破這些限制並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計算解決方案,Ahmad 發起了這一去中心化的計算平台,致力於利用未充分利用的全球 GPU 資源,為使用者提供即時且成本低廉的計算能力,同時也希望推動 Web3 的精神和發展。 團隊成員資訊 Ahmad Shadid:創辦人兼執行長,前 WhalesTrader 量化系統工程師,具有深厚的技術背景和加密貨幣產業的豐富經驗。Garrison Yang:戰略長兼行銷長,前 Ava Labs 成長與戰略副總裁,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環境健康工程專業,擁有廣泛的戰略規劃和市場推廣經驗。Tory Green:營運長,前 Hum Capital 營運長、Fox Mobile Group 企業發展與戰略總監,專長於營運管理和企業戰略。Angela Yi:商務拓展副總裁,哈佛大學畢業,專注於商業發展和客戶關係建立,具有高度的專業精神和人脈網路。 團隊成員過往 Ahmad Shadid:在 WhalesTrader 參與了多個高階的量化交易系統的開發,這些系統在交易市場上表現卓越,深受使用者好評。Garrison Yang:在 Ava Labs 的職責涉及推動公司成長和戰略規劃,成功助力 Ava Labs 在加密貨幣市場的擴張和創新。Tory Green:在 Hum Capital 和 Fox Mobile Group 的領導下,成功推行多項營運改善和戰略發展計劃,強化了公司的市場地位和營運效率。Angela Yi :工作主要集中在擴展商業關係和推動新的商務機會,她在哈佛大學的學習和其後的職業生涯中展現了出色的領導和溝通能力。 三、技術結構 科技架構 io.net 採用了多層次的技術架構來支撐其分散式 GPU 雲端平台。核心技術包括 IO-SDK,這是基於 RAY 分布式計算架構的一個分支,支持多語言任務的並行運行。 架構包括使用者介面層、安全層、API層、後端層、數據庫層和任務層,以及基礎設施層,這些都為集群管理、客戶互動和機器學習任務提供支持。這一架構設計旨在滿足高度的可擴展性、靈活性和效率,同時確保系統的安全和穩定運行。 科技創新 io.net 的創新技術包括其去中心化的 GPU 雲端計算模式和獨家的反向隧道技術,使得遠程訪問更為便捷和安全,並有效繞過防火牆和 NAT。 此外,其網狀 VPN 架構提供了超低延遲的通訊,增強了系統的冗餘和容錯性。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性能,還保護了使用者的數據隱私,使得io.net在雲端計算產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四、營運狀況 未來路線圖 io.net 計劃繼續擴展其全球去中心化 GPU 網路,並計畫在未來數月內舉行峰會來宣佈與產品相關的更新。業務發展將重點招募來自大型科技公司如亞馬遜和 Google 的高級銷售主管,構建世界一流的銷售團隊。此外,將繼續證明概念有效性,並進一步擴展到大型企業市場,特別是那些具有大量內部 AI 需求的公司。 目前進度 目前,io.net 已經成功部署了 2.5 萬個 GPU,並在等待名單上有 20 萬個 GPU。已經完成了對 Ray 和 Kubernetes 的支持,並正在積極開發其它產品擴展。此外,已與 Filecoin 建立合作,並計劃進入模型儲存市場。 社群媒體 X:52 萬粉絲,平均觀看量 5 萬。Telegram:1.2 萬追蹤者,使用者主要關心 Tokenomics 和 TGE。Discord:50 萬使用者,3 萬線上使用者,每日新增人數 1,000~2,000 人。Linkedin:2,000 追蹤者,每週更新頻率 2-3 則訊息,主要展示官方合作的進展。 融資概況 3 月 5 日完成 A 輪融資 3,000 萬美元,估值達到 10 億美元。領投方為 Hack VC,參投方包括 Multicoin Capital、6th Man Ventures、Delphi Digital、Foresight Ventures、Animoca Brands、Solana Ventures、OKX Ventures、Amber Group 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 開發活躍度 目前在 GitHub 上持續更新程式碼,更新頻率高,反映出開發團隊在技術上的活躍度和對產品持續改進的承諾。 五、代幣經濟 總供應量 $IO 代幣的最大供應量定為 8 億個。 代幣初始分配 初始供應量中的 5 億個 $IO 代幣將如下分配: 種子投資人:12.5%A 輪投資人:10.2%核心貢獻者:11.3%研發與生態系建設:16%社群:50% 即時代幣分佈與鎖倉數據 創世時的初始供應量為 5 億個 $IO。投資人與團隊市佔率將在代幣發行後的首 13 個月內鎖倉,未釋放。僅有「生態系與社群」部分(可能包含空投)及隨時間增加的社群獎勵(節點獎勵)將不受鎖倉影響。市場初始流通量將低於 5 億個,具體數位取決於實際釋放策略。 通膨率 $IO 的通膨率設計為逐年遞減,起始通膨率為 8%,並按月下調 1.02%,即每年約降低 12%。通過這種通縮模型,代幣供應量的增加將逐漸減緩,以控制通膨。 代幣用途 $IO 代幣在生態系中用於支付計算服務費用、質押參與網路治理、交易手續費及獎勵機制。此外,代幣還可用於投資節點營運商或使用者,質押以獲得獎勵分成。 價值捕捉能力 $IO 代幣的價值捕捉能力來自於其多功能用途以及參與網路治理的機會。隨著網路的成長、更多使用者的加入和計算需求的增加,代幣需求將增加,從而推動代幣價值上升。網路收入的一部分將用於回購和銷毀 $IO,進一步增強代幣的稀缺性和價值。 結論 雖然 io.net 因為前幾天駭客攻擊事件而面對許多負面的聲浪,但是就應用面來看,我個人認為他還算是一個值得「實驗」的項目;當然,這裡的前提是,不要用嚕毛黨的角度去看他,畢竟多數嚕毛黨的心裡都會有所謂「被反嚕」的心態,並無對錯。只是我覺得用「嚕毛」去看待一個項目的時候,往往容易忽略他應用面的資訊。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在他空投要進行的時候才寫這篇文章。 並不是鼓勵大家參與嚕空投,而是希望多關注在項目的發起動機、技術結構和代幣經濟模型,這些內容上面;畢竟一個項目好壞與否,不應該是由代幣決定,而是他的初衷和理念才對。 參考資料 io.net Doc #鴉原創 #ionet

AI+DePIN 真的是最終解?io.net 靠什麼吸引幣圈用戶注意?

前言
io.net 自從問世以來一直都受到不少關注,無論是在 X 上面還是各大社群,甚至是在媒體端都有著居高不下的討論熱度。加上近期代幣即將空投,加上成為 Backpack 第三期交易大賽空投的獎勵,所以索性就把自己研究的資訊做個整理。
本文會從「項目基本資訊」、「團隊資訊」、「技術結構」、「營運概況」和「代幣經濟」五個面向來討論 io.net 這個項目。
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
一、項目資訊
簡介
io.net 透過去中心化 GPU 網路革新雲端計算產業,專門針對機器學習設計,建立全球最大的 AI 計算雲端,提供可擴展、易於訪問及成本效益高的計算能力。

解決痛點
旨在解決傳統雲端計算服務中的限制問題,如計算能力不足、成本高昂及可訪問性差。通過去中心化的方法,利用全球未充分利用的 GPU 資源,大幅提升計算能力及降低成本。
同賽道項目
包括 AWS、Google Cloud 和 Microsoft Azure 等傳統雲端計算服務提供商,這些都是業內的重要競爭者。

獨有特色
獨特之處在於其去中心化的運作模式,聚合來自獨立數據中心、加密礦工及其它加密項目如 Filecoin 和 Render 的 GPU,形成一個結合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路(DePIN)的大型計算網路,並推出專用的 $IO 代幣以支持網路運作。
二、團隊資訊
創建動機
io.net 的創始由 Ahmad Shadid 領頭,他從自己作為 WhalesTrader 量化系統工程師的經驗中認識到傳統雲端服務與加密項目在提供高效、靈活及經濟高效的 GPU 計算資源方面存在的限制。
為了突破這些限制並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計算解決方案,Ahmad 發起了這一去中心化的計算平台,致力於利用未充分利用的全球 GPU 資源,為使用者提供即時且成本低廉的計算能力,同時也希望推動 Web3 的精神和發展。

團隊成員資訊
Ahmad Shadid:創辦人兼執行長,前 WhalesTrader 量化系統工程師,具有深厚的技術背景和加密貨幣產業的豐富經驗。Garrison Yang:戰略長兼行銷長,前 Ava Labs 成長與戰略副總裁,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環境健康工程專業,擁有廣泛的戰略規劃和市場推廣經驗。Tory Green:營運長,前 Hum Capital 營運長、Fox Mobile Group 企業發展與戰略總監,專長於營運管理和企業戰略。Angela Yi:商務拓展副總裁,哈佛大學畢業,專注於商業發展和客戶關係建立,具有高度的專業精神和人脈網路。
團隊成員過往
Ahmad Shadid:在 WhalesTrader 參與了多個高階的量化交易系統的開發,這些系統在交易市場上表現卓越,深受使用者好評。Garrison Yang:在 Ava Labs 的職責涉及推動公司成長和戰略規劃,成功助力 Ava Labs 在加密貨幣市場的擴張和創新。Tory Green:在 Hum Capital 和 Fox Mobile Group 的領導下,成功推行多項營運改善和戰略發展計劃,強化了公司的市場地位和營運效率。Angela Yi :工作主要集中在擴展商業關係和推動新的商務機會,她在哈佛大學的學習和其後的職業生涯中展現了出色的領導和溝通能力。
三、技術結構
科技架構
io.net 採用了多層次的技術架構來支撐其分散式 GPU 雲端平台。核心技術包括 IO-SDK,這是基於 RAY 分布式計算架構的一個分支,支持多語言任務的並行運行。
架構包括使用者介面層、安全層、API層、後端層、數據庫層和任務層,以及基礎設施層,這些都為集群管理、客戶互動和機器學習任務提供支持。這一架構設計旨在滿足高度的可擴展性、靈活性和效率,同時確保系統的安全和穩定運行。

科技創新
io.net 的創新技術包括其去中心化的 GPU 雲端計算模式和獨家的反向隧道技術,使得遠程訪問更為便捷和安全,並有效繞過防火牆和 NAT。

此外,其網狀 VPN 架構提供了超低延遲的通訊,增強了系統的冗餘和容錯性。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性能,還保護了使用者的數據隱私,使得io.net在雲端計算產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四、營運狀況
未來路線圖
io.net 計劃繼續擴展其全球去中心化 GPU 網路,並計畫在未來數月內舉行峰會來宣佈與產品相關的更新。業務發展將重點招募來自大型科技公司如亞馬遜和 Google 的高級銷售主管,構建世界一流的銷售團隊。此外,將繼續證明概念有效性,並進一步擴展到大型企業市場,特別是那些具有大量內部 AI 需求的公司。

目前進度
目前,io.net 已經成功部署了 2.5 萬個 GPU,並在等待名單上有 20 萬個 GPU。已經完成了對 Ray 和 Kubernetes 的支持,並正在積極開發其它產品擴展。此外,已與 Filecoin 建立合作,並計劃進入模型儲存市場。
社群媒體
X:52 萬粉絲,平均觀看量 5 萬。Telegram:1.2 萬追蹤者,使用者主要關心 Tokenomics 和 TGE。Discord:50 萬使用者,3 萬線上使用者,每日新增人數 1,000~2,000 人。Linkedin:2,000 追蹤者,每週更新頻率 2-3 則訊息,主要展示官方合作的進展。

融資概況
3 月 5 日完成 A 輪融資 3,000 萬美元,估值達到 10 億美元。領投方為 Hack VC,參投方包括 Multicoin Capital、6th Man Ventures、Delphi Digital、Foresight Ventures、Animoca Brands、Solana Ventures、OKX Ventures、Amber Group 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

開發活躍度
目前在 GitHub 上持續更新程式碼,更新頻率高,反映出開發團隊在技術上的活躍度和對產品持續改進的承諾。
五、代幣經濟
總供應量
$IO 代幣的最大供應量定為 8 億個。
代幣初始分配
初始供應量中的 5 億個 $IO 代幣將如下分配:
種子投資人:12.5%A 輪投資人:10.2%核心貢獻者:11.3%研發與生態系建設:16%社群:50%

即時代幣分佈與鎖倉數據
創世時的初始供應量為 5 億個 $IO。投資人與團隊市佔率將在代幣發行後的首 13 個月內鎖倉,未釋放。僅有「生態系與社群」部分(可能包含空投)及隨時間增加的社群獎勵(節點獎勵)將不受鎖倉影響。市場初始流通量將低於 5 億個,具體數位取決於實際釋放策略。

通膨率
$IO 的通膨率設計為逐年遞減,起始通膨率為 8%,並按月下調 1.02%,即每年約降低 12%。通過這種通縮模型,代幣供應量的增加將逐漸減緩,以控制通膨。

代幣用途
$IO 代幣在生態系中用於支付計算服務費用、質押參與網路治理、交易手續費及獎勵機制。此外,代幣還可用於投資節點營運商或使用者,質押以獲得獎勵分成。
價值捕捉能力
$IO 代幣的價值捕捉能力來自於其多功能用途以及參與網路治理的機會。隨著網路的成長、更多使用者的加入和計算需求的增加,代幣需求將增加,從而推動代幣價值上升。網路收入的一部分將用於回購和銷毀 $IO,進一步增強代幣的稀缺性和價值。
結論
雖然 io.net 因為前幾天駭客攻擊事件而面對許多負面的聲浪,但是就應用面來看,我個人認為他還算是一個值得「實驗」的項目;當然,這裡的前提是,不要用嚕毛黨的角度去看他,畢竟多數嚕毛黨的心裡都會有所謂「被反嚕」的心態,並無對錯。只是我覺得用「嚕毛」去看待一個項目的時候,往往容易忽略他應用面的資訊。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在他空投要進行的時候才寫這篇文章。
並不是鼓勵大家參與嚕空投,而是希望多關注在項目的發起動機、技術結構和代幣經濟模型,這些內容上面;畢竟一個項目好壞與否,不應該是由代幣決定,而是他的初衷和理念才對。

參考資料
io.net Doc
#鴉原創 #ionet
打造等效以太坊的 ZK Rollup,融資千萬的 Taiko Protocol 如何參與?前言 Taiko Protocol 是以太坊上的 ZK Rollup Layer2,目前仍然在測試網階段,目前使用上還蠻絲滑的(少部分人有出現卡的問題),我自己個人使用是還好。不過目前測試網的 Gas 跟其他 Layer2 相比,還是偏高一點,這一塊就看之後坎昆升級後,是不是能有效解決。 該項目目前尚未發布代幣經濟模型,可以預期未來主網上線會發行代幣 $TKO,所以本文就來介紹 Taiko Protocol,讓大家來看看這個連 V 神都曾經稱讚的項目在做什麼?同時也整理目前有哪些可以參與的交互活動。 Taiko 介紹 Taiko 是一個等同於以太坊的 ZK Rollup,透過在分散、無許可權和安全的 Layer2 架構中支援所有 EVM 操作碼來進行以太坊擴容。有別於其他 ZK Rollup,Taiko 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完全等同於以太坊的 ZK Rollup。以一種在技術和原則層面模擬以太坊本身,讓為以太坊 Layer1 的 DApp 開發者和用戶可以無痛的轉移到 Taiko 上。讓 DApps 更容易在 Layer2 上部署,繼承以太坊的安全性,同時產生比主網更低的交易費用。 技術特點 Taiko 技術旨在通過 ZK Rollup 實現以太坊計算的擴展,其獨特之處在於能夠無縫支持 EVM 全面計算,與現有以太坊智能合約和 DApps 完全兼容,克服了目前生產中 ZK Rollup 只能支援特定應用的限制。 Taiko 被設計為一種 type-1 ZK-EVM,優先考慮 EVM/以太坊 的完全等效性,即便是在證明生成速度上有所妥協。 Taiko 的系統由三大部分構成:ZK-EVM、Layer2 Rollup 節點和 Taiko Protocol ZK-EVM 通過有效性證明保證 Rollup 上 EVM 計算的準確性,能夠直接運行以太坊智能合約程式碼,支援所有 EVM 操作碼,並與以太坊和 Solidity 工具無縫協作。這為開發者提供了熟悉的開發體驗,無需改變工作流程,同時也為長期運行的智能合約提供了一個無風險的移植機會。 Layer2 Rollup 節點管理 Rollup 鏈,而 Taiko Protocol 則將這些部分連接起來進行協議驗證,維持安全性、去中心化和許可性的核心原則。Taiko 專注於與以太坊的等價性,旨在使用現有以太坊基礎設施,並計劃與以太坊協議的未來更新保持同步。 而 Taiko 於 1 月 15 日宣布正式開啟 Katla 測試網(Alpha-6),主要更新三個地方: Based Contestable Rollup(BCR): 是一種旨在提高以太坊擴展性的創新方案,通過在側鏈上打包交易並在主鏈上進行驗證,實現了更高效的交易處理。BCR 的特點在於其「可爭議性」,允許使用者挑戰錯誤或詐欺交易,增強了系統安全。 這種方法既提升了交易速度和降低了成本,同時保留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BCR 為以太坊生態系帶來了可擴展性的提升,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快、更經濟的交易方案;同時,透過 Katla,可以實現了四層多重證明配置:Optimistic 證明、SGX 證明、SGX+zkEVM 證明和監護人證明,如下所示。 跨鏈橋更新:修正部份錯誤。 區塊鏈瀏覽器更新:調整 UI/UX,讓區塊鏈統計數據看起來更直覺。 除了原本的這些規劃之外,其實 Taiko 也在嘗試將本身架構以模組化的方式呈現,不過因為怕技術面資訊太複雜,有興趣可以看官方文章《Taiko’s Approach to Multi-Proofs》。 團隊背景 Taiko Protocol 的開發團隊為 Taiko Labs,過去有 Loopring 的開發經驗,而 Loopring 又是第一個部署在以太坊上的 ZK Rollup。目前知道的團隊成員如下: Matthew Finestone:Taiko 的共同創辦人及營運長,曾在 Loopring 擔任業務主管。Brecht Devos:Taiko 共同創辦人及技術長,曾任職於 Loopring,擔任架構長,與以太坊基金會和其他開源項目的研究員及工程師致力於 PSE 的 zkEVM 項目開發。Terence Lam:Taiko 共同創辦人及資安長,擁有超過 25 年全球 500 強科技公司的任職經驗,Daniel Wang(王東):為 Taiko 與 Loopring 的共同創辦人,曾任職於眾安保險、京東等技術負責人。 融資概況 2022 年 9 月:完成 1,000 萬的種子輪融資,投資單位有 Hongshan*、Hash Global、Yunqi Partners、WWVentures、BAI Capital、GGV Capital、Kucoin Ventures、IOSG Ventures、Patricio Worthalter、Tim Beiko、Anthony Sassal。 2023 年 6 月 8 日:完成 1,200 萬美元 Pre-A 輪融資,投資單位有 Generative Ventures*、Mirana Ventures、OKX Ventures、Skyland Ventures、Token Bay Capital、GSR、WWVentures、Mapleblock、MH Ventures。 社交媒體指標 X 的追蹤者數量:65.7 萬資產巨鯨:39 位NFT 巨鯨:80位 雖然與目前幾個 ZK Rollup 相比少了許多,從 TrendX 的情緒指標中可以看到,過去一個月的討論度算是「非常積極」的狀態。也可以看出,今年的更新和資訊,讓市場不少人更看好 Taiko 的發展。 參與方式 由於目前仍在測試網階段,所以要記得先去 Chainlist 新增 Katla 測試網。 網路名稱:Taiko Katla L2網路 URL:https://taiko-katla.blockpi.network/v1/rpc/public鏈 ID:167008貨幣代碼:ETH區塊鏈瀏覽器:https://explorer.katla.taiko.xyz 領取測試代幣 必須先在以太坊的 Holesky 測試網上面領到測試用以太幣,再透過官方跨鏈到 Taiko 的 Katla 測試網,未來做任何操作才有足夠的 Gas 去執行。 三個 Holesky Faucet 分別為: QuickNodePoW FaucetFaucetLink 我自己個人比較常用 PoW Faucet,因為介面簡單(簡陋?)速度又快,確認領到 Holesky 的以太幣之後,就可以透過官方跨鏈橋將以太幣轉到 Katla 上了。 這裡要注意的是,跨鏈簽署完之後,可以在「Transactions」顯示你的跨鏈交易,如果「Status」出現「Claim」,可以先不用管他,根據官方的說法是 24 小時後,會自動幫你 Claim(實測是這樣沒錯)。 交互測試 Layer3 的「Intro to Taiko」 Layer3 是我最常看有哪些交互任務可以做的網站,基本上大部分的知名生態都可以在這邊找到任務。 透過搜尋找到「Intro to Taiko」,接著就按照指示的六個步驟依序完成就好了。 根據官方在去年 12 月 8 日公告的內容,還有三項交互任務可以執行 1. 透過 Particle Network(@ParticleNtwrk)建立一個由帳戶抽象化驅動的錢包。可以參考官方的影片教學,不過要記得先透過 Paritcle Wallet 從右上角的設定開啟「Smart Account」的功能。 2. 在 DotTaiko Domains(@dottaikodomains)獲得「.taiko」 的域名。 3. 完成 Galxe 的任務,目前有兩個任務,分別為: 「Trust Bonus」:這裡只要你的 Gitcoin Passport 分數大於 20,且為 Galxe Passport Holder 就可以 Claim 2,500 積分。 「Journey Through Learning & Fun on Taiko's A6 Testnet」:總共分為 8 個任務,太簡單的這邊就不贅述了。要特別說明的只有: 第三個答題任務的答案分別是:CACDC。 第六、七個任務,因為要玩三場「Crypto Rumble」所以前面領測試以太幣,可以多領準沒錯。遊戲是簡單的三消遊戲,所以應該不難。 結論 由於我自己是非常認同 Vitalik 說的:「雖然短期來看以太坊的發展,會以 Optimistic Rollup 為主,但把時間拉長來看 ZK Rollup 會變成主流。」所以只要採用 ZK Rollup 的 Layer2,我都會比較願意花時間瞭解。 加上 Taiko 也算是耕耘了兩年,只要是願意在熊市期間努力建設,還不放棄的項目,說真的,都很值得參與跟研究。雖然跟 2022 年就參與的人相比,晚了許多,但加密產業不就是這樣嘛? 只要是自己認真研究,覺得不錯的項目,可以長期發展的項目,什麼時候參與都不嫌晚。 很久沒這樣寫研究文了,剛好過年期間有時間,可以讓自己多一點時間做研究和創作;如果喜歡也認從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幫我按讚跟轉發。 參考資料 Taiko DocTaiko Labs GithubTaiko Labs Mirror 延伸閱讀 [以 DAO 模式發起的 Web3 指南針 TrendX,代幣空投即將來了?](https://www.binance.com/zh-TC/feed/post/2833632576754)[從 Vitalik 的視角:深入了解生物識別證明與身份驗證的未來](https://www.binance.com/zh-TC/feed/post/849766)[由 BitDAO 發起的 Layer 2 「 Mantle Network 」,立志推動 Web3 普及](https://www.binance.com/zh-TC/feed/post/774536) 如果你喜歡這一類 Web3 相關的最新資訊,歡迎點擊下方按鈕訂閱。 #鴉原創 #内容挖矿

打造等效以太坊的 ZK Rollup,融資千萬的 Taiko Protocol 如何參與?

前言
Taiko Protocol 是以太坊上的 ZK Rollup Layer2,目前仍然在測試網階段,目前使用上還蠻絲滑的(少部分人有出現卡的問題),我自己個人使用是還好。不過目前測試網的 Gas 跟其他 Layer2 相比,還是偏高一點,這一塊就看之後坎昆升級後,是不是能有效解決。
該項目目前尚未發布代幣經濟模型,可以預期未來主網上線會發行代幣 $TKO ,所以本文就來介紹 Taiko Protocol,讓大家來看看這個連 V 神都曾經稱讚的項目在做什麼?同時也整理目前有哪些可以參與的交互活動。

Taiko 介紹
Taiko 是一個等同於以太坊的 ZK Rollup,透過在分散、無許可權和安全的 Layer2 架構中支援所有 EVM 操作碼來進行以太坊擴容。有別於其他 ZK Rollup,Taiko 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完全等同於以太坊的 ZK Rollup。以一種在技術和原則層面模擬以太坊本身,讓為以太坊 Layer1 的 DApp 開發者和用戶可以無痛的轉移到 Taiko 上。讓 DApps 更容易在 Layer2 上部署,繼承以太坊的安全性,同時產生比主網更低的交易費用。
技術特點
Taiko 技術旨在通過 ZK Rollup 實現以太坊計算的擴展,其獨特之處在於能夠無縫支持 EVM 全面計算,與現有以太坊智能合約和 DApps 完全兼容,克服了目前生產中 ZK Rollup 只能支援特定應用的限制。
Taiko 被設計為一種 type-1 ZK-EVM,優先考慮 EVM/以太坊 的完全等效性,即便是在證明生成速度上有所妥協。

Taiko 的系統由三大部分構成:ZK-EVM、Layer2 Rollup 節點和 Taiko Protocol
ZK-EVM 通過有效性證明保證 Rollup 上 EVM 計算的準確性,能夠直接運行以太坊智能合約程式碼,支援所有 EVM 操作碼,並與以太坊和 Solidity 工具無縫協作。這為開發者提供了熟悉的開發體驗,無需改變工作流程,同時也為長期運行的智能合約提供了一個無風險的移植機會。
Layer2 Rollup 節點管理 Rollup 鏈,而 Taiko Protocol 則將這些部分連接起來進行協議驗證,維持安全性、去中心化和許可性的核心原則。Taiko 專注於與以太坊的等價性,旨在使用現有以太坊基礎設施,並計劃與以太坊協議的未來更新保持同步。
而 Taiko 於 1 月 15 日宣布正式開啟 Katla 測試網(Alpha-6),主要更新三個地方:
Based Contestable Rollup(BCR):
是一種旨在提高以太坊擴展性的創新方案,通過在側鏈上打包交易並在主鏈上進行驗證,實現了更高效的交易處理。BCR 的特點在於其「可爭議性」,允許使用者挑戰錯誤或詐欺交易,增強了系統安全。
這種方法既提升了交易速度和降低了成本,同時保留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BCR 為以太坊生態系帶來了可擴展性的提升,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快、更經濟的交易方案;同時,透過 Katla,可以實現了四層多重證明配置:Optimistic 證明、SGX 證明、SGX+zkEVM 證明和監護人證明,如下所示。

跨鏈橋更新:修正部份錯誤。
區塊鏈瀏覽器更新:調整 UI/UX,讓區塊鏈統計數據看起來更直覺。

除了原本的這些規劃之外,其實 Taiko 也在嘗試將本身架構以模組化的方式呈現,不過因為怕技術面資訊太複雜,有興趣可以看官方文章《Taiko’s Approach to Multi-Proofs》。

團隊背景
Taiko Protocol 的開發團隊為 Taiko Labs,過去有 Loopring 的開發經驗,而 Loopring 又是第一個部署在以太坊上的 ZK Rollup。目前知道的團隊成員如下:
Matthew Finestone:Taiko 的共同創辦人及營運長,曾在 Loopring 擔任業務主管。Brecht Devos:Taiko 共同創辦人及技術長,曾任職於 Loopring,擔任架構長,與以太坊基金會和其他開源項目的研究員及工程師致力於 PSE 的 zkEVM 項目開發。Terence Lam:Taiko 共同創辦人及資安長,擁有超過 25 年全球 500 強科技公司的任職經驗,Daniel Wang(王東):為 Taiko 與 Loopring 的共同創辦人,曾任職於眾安保險、京東等技術負責人。
融資概況
2022 年 9 月:完成 1,000 萬的種子輪融資,投資單位有 Hongshan*、Hash Global、Yunqi Partners、WWVentures、BAI Capital、GGV Capital、Kucoin Ventures、IOSG Ventures、Patricio Worthalter、Tim Beiko、Anthony Sassal。
2023 年 6 月 8 日:完成 1,200 萬美元 Pre-A 輪融資,投資單位有 Generative Ventures*、Mirana Ventures、OKX Ventures、Skyland Ventures、Token Bay Capital、GSR、WWVentures、Mapleblock、MH Ventures。

社交媒體指標

X 的追蹤者數量:65.7 萬資產巨鯨:39 位NFT 巨鯨:80位
雖然與目前幾個 ZK Rollup 相比少了許多,從 TrendX 的情緒指標中可以看到,過去一個月的討論度算是「非常積極」的狀態。也可以看出,今年的更新和資訊,讓市場不少人更看好 Taiko 的發展。
參與方式
由於目前仍在測試網階段,所以要記得先去 Chainlist 新增 Katla 測試網。
網路名稱:Taiko Katla L2網路 URL:https://taiko-katla.blockpi.network/v1/rpc/public鏈 ID:167008貨幣代碼:ETH區塊鏈瀏覽器:https://explorer.katla.taiko.xyz
領取測試代幣
必須先在以太坊的 Holesky 測試網上面領到測試用以太幣,再透過官方跨鏈到 Taiko 的 Katla 測試網,未來做任何操作才有足夠的 Gas 去執行。 三個 Holesky Faucet 分別為:
QuickNodePoW FaucetFaucetLink
我自己個人比較常用 PoW Faucet,因為介面簡單(簡陋?)速度又快,確認領到 Holesky 的以太幣之後,就可以透過官方跨鏈橋將以太幣轉到 Katla 上了。

這裡要注意的是,跨鏈簽署完之後,可以在「Transactions」顯示你的跨鏈交易,如果「Status」出現「Claim」,可以先不用管他,根據官方的說法是 24 小時後,會自動幫你 Claim(實測是這樣沒錯)。

交互測試
Layer3 的「Intro to Taiko」
Layer3 是我最常看有哪些交互任務可以做的網站,基本上大部分的知名生態都可以在這邊找到任務。
透過搜尋找到「Intro to Taiko」,接著就按照指示的六個步驟依序完成就好了。

根據官方在去年 12 月 8 日公告的內容,還有三項交互任務可以執行

1. 透過 Particle Network(@ParticleNtwrk)建立一個由帳戶抽象化驅動的錢包。可以參考官方的影片教學,不過要記得先透過 Paritcle Wallet 從右上角的設定開啟「Smart Account」的功能。

2. 在 DotTaiko Domains(@dottaikodomains)獲得「.taiko」 的域名。

3. 完成 Galxe 的任務,目前有兩個任務,分別為:
「Trust Bonus」:這裡只要你的 Gitcoin Passport 分數大於 20,且為 Galxe Passport Holder 就可以 Claim 2,500 積分。

「Journey Through Learning & Fun on Taiko's A6 Testnet」:總共分為 8 個任務,太簡單的這邊就不贅述了。要特別說明的只有:
第三個答題任務的答案分別是:CACDC。
第六、七個任務,因為要玩三場「Crypto Rumble」所以前面領測試以太幣,可以多領準沒錯。遊戲是簡單的三消遊戲,所以應該不難。

結論
由於我自己是非常認同 Vitalik 說的:「雖然短期來看以太坊的發展,會以 Optimistic Rollup 為主,但把時間拉長來看 ZK Rollup 會變成主流。」所以只要採用 ZK Rollup 的 Layer2,我都會比較願意花時間瞭解。
加上 Taiko 也算是耕耘了兩年,只要是願意在熊市期間努力建設,還不放棄的項目,說真的,都很值得參與跟研究。雖然跟 2022 年就參與的人相比,晚了許多,但加密產業不就是這樣嘛?
只要是自己認真研究,覺得不錯的項目,可以長期發展的項目,什麼時候參與都不嫌晚。
很久沒這樣寫研究文了,剛好過年期間有時間,可以讓自己多一點時間做研究和創作;如果喜歡也認從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幫我按讚跟轉發。
參考資料
Taiko DocTaiko Labs GithubTaiko Labs Mirror
延伸閱讀
以 DAO 模式發起的 Web3 指南針 TrendX,代幣空投即將來了?從 Vitalik 的視角:深入了解生物識別證明與身份驗證的未來由 BitDAO 發起的 Layer 2 「 Mantle Network 」,立志推動 Web3 普及
如果你喜歡這一類 Web3 相關的最新資訊,歡迎點擊下方按鈕訂閱。
#鴉原創 #内容挖矿
小烏鴉 2023 年終盤點:「充實和改變」的一年🔰 前言 2023 年做了很多改變的決策,雖然跟理想中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不過至少今年整體的改變,我自己個人覺得是好的,加上順利圓夢;因此 2023 年對於我而言是「滿足且充實」的一年。 因為之前也蠻多人問我平常時間都怎麼規劃的,畢竟之前上酷可浪居的標題是「24 小時做 48 小時的事情」。所以本文就簡單來回顧一下,我今年做了哪些調整,時間如何安排? 🔰 目標達成狀況 我今年給自己的目標,最主要的應該就是「大量的閱讀」和「健康的身體」。 📚 閱讀:每日至少要看 2 小時的書 因為過去幾年都沒靜下心來好好閱讀充實自己,所以導致心情上會很浮躁,也容易受外部噪音的影響,希望這一年能透過閱讀來好好沈澱自己的心情。 ✅ 最終完成:共閱讀 55,072 分鐘,平均每日 2.5 小時。 這部分我會盡量避免在閱讀「區塊鏈」和「加密」相關的書籍,讓自己保持能夠吸收各領域的知識,除非真的是非讀不可的書籍,像我今年蠻推大家看《Fiat Ruins Everything》。 💪 運動量:每日至少動態消耗 500 大卡,步行 1 萬步 以前因為工作的關係,扣掉上班時間,基本很少有運動的機會,也很難有去健身房的時間(主要是自己也不愛上健身房);但是不運動可以很明顯感覺體力越來越差,加上看了一下自己 2022 年的動態消耗(166 大卡)跟步數(4,444 步),真的慘不忍睹。 為了讓自己身體好一點,讓自己有更好的體力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這一方面也給自己訂了目標。 ✅ 最終完成:動態消耗(626 大卡)、步數(11,166 步) 🔰 身份轉變 今年最大的轉變應該就是從「創業」的身份再度變回「打工仔」。 因為還是希望能夠多做一些對加密產業有幫助的時間,無論是透過教育還是媒體都可以,因此我在 8 月下了一個決定:「退出 Demi Human,離開 Demiverse」,也因為這樣的關係,原本鏈閃這一塊也只好放掉,雖然有不捨,但又不得不這樣做。 剛好,就在我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的時候,Roney 跟我提到《加密城市》想找一個「主編」,也因為這個職缺要做的事情跟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幾乎是一致的,我沒想太多就答應了。 也因為這樣再度開啟以前在金融業那種「白天上班,晚上經營自己」的模式。 🔰 每日時間安排 這應該是最多人問的問題,一天就只有 24 小時,要追消息、整理資料、寫文章、運動,還要留時間追劇,怎麼可能... 我基本上是把時間用每半小時來分段,這邊只舉例上班日的狀態,可能會比較規律一點。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無聊,但我自己是覺得蠻充實的,工作跟個人領域會盡量分開,然後也不忘兼顧休閒,所以大家常追的劇或是漫畫,我基本上都沒漏掉,可能還看得更兇。 🔰 推薦生產力工具 有些人會花時間去製作精美的時間排程表,我自己是沒辦法,所以我的時間排程只有 Apple 內建的行事曆跟備忘錄,這也是為了避免花時間在排程比實踐還要多的狀況。 工作的部分,我基本上只用下面這四個: Notion:整裡文章ChatGPT:收集資料、文字潤飾、輸出文章綱要Canva:製作各種配圖、簡報Midjourney:單純 AI 產圖 其實應該比多數人想像的還要簡單,我覺得現在工具這麼多,不用太多,挑幾個自己覺得好用的就好,畢竟生產力工具應該是讓你用更少的時間提升工作效率,而不是讓你花更多時間在研究怎麼使用。 🔰 結論 呼應前言,2023 對我而言是一個「充實和改變」的一年,過去一年所有相遇的人、事、物,因為和你們的相遇,成就現在的我。 也謝謝每一位包容我壞脾氣且願意在我低潮的時候,聽我訴苦的朋友。 感謝狗哥(MC HotDog)今年舉辦演唱會,讓我在今年最後能夠圓夢有一個 Happy Ending。 最後,當然要感謝自己過去這一年願意做出這些改變,再度重新開始,期許 2024 年也能夠持續突破自己,讓自己朝更理想的目標前進。 #鴉原創

小烏鴉 2023 年終盤點:「充實和改變」的一年

🔰 前言
2023 年做了很多改變的決策,雖然跟理想中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不過至少今年整體的改變,我自己個人覺得是好的,加上順利圓夢;因此 2023 年對於我而言是「滿足且充實」的一年。
因為之前也蠻多人問我平常時間都怎麼規劃的,畢竟之前上酷可浪居的標題是「24 小時做 48 小時的事情」。所以本文就簡單來回顧一下,我今年做了哪些調整,時間如何安排?
🔰 目標達成狀況
我今年給自己的目標,最主要的應該就是「大量的閱讀」和「健康的身體」。
📚 閱讀:每日至少要看 2 小時的書
因為過去幾年都沒靜下心來好好閱讀充實自己,所以導致心情上會很浮躁,也容易受外部噪音的影響,希望這一年能透過閱讀來好好沈澱自己的心情。
✅ 最終完成:共閱讀 55,072 分鐘,平均每日 2.5 小時。

這部分我會盡量避免在閱讀「區塊鏈」和「加密」相關的書籍,讓自己保持能夠吸收各領域的知識,除非真的是非讀不可的書籍,像我今年蠻推大家看《Fiat Ruins Everything》。
💪 運動量:每日至少動態消耗 500 大卡,步行 1 萬步
以前因為工作的關係,扣掉上班時間,基本很少有運動的機會,也很難有去健身房的時間(主要是自己也不愛上健身房);但是不運動可以很明顯感覺體力越來越差,加上看了一下自己 2022 年的動態消耗(166 大卡)跟步數(4,444 步),真的慘不忍睹。
為了讓自己身體好一點,讓自己有更好的體力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這一方面也給自己訂了目標。
✅ 最終完成:動態消耗(626 大卡)、步數(11,166 步)

🔰 身份轉變
今年最大的轉變應該就是從「創業」的身份再度變回「打工仔」。
因為還是希望能夠多做一些對加密產業有幫助的時間,無論是透過教育還是媒體都可以,因此我在 8 月下了一個決定:「退出 Demi Human,離開 Demiverse」,也因為這樣的關係,原本鏈閃這一塊也只好放掉,雖然有不捨,但又不得不這樣做。
剛好,就在我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的時候,Roney 跟我提到《加密城市》想找一個「主編」,也因為這個職缺要做的事情跟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幾乎是一致的,我沒想太多就答應了。
也因為這樣再度開啟以前在金融業那種「白天上班,晚上經營自己」的模式。
🔰 每日時間安排
這應該是最多人問的問題,一天就只有 24 小時,要追消息、整理資料、寫文章、運動,還要留時間追劇,怎麼可能...
我基本上是把時間用每半小時來分段,這邊只舉例上班日的狀態,可能會比較規律一點。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無聊,但我自己是覺得蠻充實的,工作跟個人領域會盡量分開,然後也不忘兼顧休閒,所以大家常追的劇或是漫畫,我基本上都沒漏掉,可能還看得更兇。

🔰 推薦生產力工具
有些人會花時間去製作精美的時間排程表,我自己是沒辦法,所以我的時間排程只有 Apple 內建的行事曆跟備忘錄,這也是為了避免花時間在排程比實踐還要多的狀況。
工作的部分,我基本上只用下面這四個:
Notion:整裡文章ChatGPT:收集資料、文字潤飾、輸出文章綱要Canva:製作各種配圖、簡報Midjourney:單純 AI 產圖
其實應該比多數人想像的還要簡單,我覺得現在工具這麼多,不用太多,挑幾個自己覺得好用的就好,畢竟生產力工具應該是讓你用更少的時間提升工作效率,而不是讓你花更多時間在研究怎麼使用。

🔰 結論
呼應前言,2023 對我而言是一個「充實和改變」的一年,過去一年所有相遇的人、事、物,因為和你們的相遇,成就現在的我。
也謝謝每一位包容我壞脾氣且願意在我低潮的時候,聽我訴苦的朋友。
感謝狗哥(MC HotDog)今年舉辦演唱會,讓我在今年最後能夠圓夢有一個 Happy Ending。
最後,當然要感謝自己過去這一年願意做出這些改變,再度重新開始,期許 2024 年也能夠持續突破自己,讓自己朝更理想的目標前進。

#鴉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