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6月香港正式实施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发牌制度以来,已过渡了一年的时间。6月1日,这个为期一年的发牌过渡期结束,监管机构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简称"证监会")随即公布了更新后的VATP名单。

值得关注的是,证监会将11家平台当作"获发牌"的申请者,这意味着这些平台虽然还未正式获得牌照,但被视为快要完成发牌程序。这11家平台包括HKbitEX、PantherTrade、Accumulus、DFX Labs、Bixin.com、xWhale、YAX、Bullish、Crypto.com、WhaleFin和Matrixport HK。

证监会表示,这些"被当作获发牌"的申请者仍需证明其合规措施的实际实施和成效,才能最终获得正式牌照。另外,有6家平台则未能被视为获发牌,必须在3个月内结束在港的所有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6月1日香港VATP发牌制度正式实施以来,业界一直密切关注申请成本问题。根据此前报导,市场预期香港VATP牌照申请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远超过其他监管体系下的申请费用。然而,最新官方消息显示,VATP申请成本的确较预期低廉。

尽管相比此前的预期,香港加密货币交易所牌照的申请成本有所降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但仍然不菲。业内人士透露,一家中型加密货币交易所在香港获得监管牌照的成本约为500万至800万港元(约合63.5万至102万美元)。这还仅仅是申请费用,交易所在后续的合规和运营中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对于许多中小型交易所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而且,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香港的监管要求"过于严格"。香港立法会议员邱达根在6月1日发表了看法,他表示证监会对于平台的合规要求过于苛刻,包括保管资产、避免利益冲突、网络安全、会计及审核等方面的规定,导致全球大型交易所都不愿意进驻香港,这削弱了市场对香港发展Web3的信心。

邱议员还指出,有交易所在获得发牌后也选择撤回申请,例如OKX和Huobi HK等。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因为香港平台的流动性和可交易的币种数量不及海外,加上合规成本等因素,令获得香港牌照的经营吸引力大大降低。

此外,一些分析认为,即便是被当作获发牌的11家平台,最终能否顺利拿到正式牌照仍存在不确定性。毕竟,证监会要求它们还需进一步证明合规措施的实际实施和成效,这无疑增加了交易所的运营压力。

在整个发牌制度中,政府和监管机构的目标显然是打造一个合规、安全的加密货币交易生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交易所们普遍认为监管力度过大,以致影响了香港在吸引全球加密公司发展和投资的竞争力。

业内人士呼吁,监管机构在保证合规性的同时,也应该适当放松一些管制,给予更多灵活性,以更好地平衡监管与行业发展的关系。毕竟,在推动Web3发展的"新赛道"上,香港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香港当局在制定VATP发牌制度时,无疑是在权衡效率、创新与风险管控之间进行平衡。一方面,过于宽松的监管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过于严格的要求又可能阻碍行业发展。

这种矛盾和权衡,在各国监管虚拟资产行业时普遍存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新加坡,过去也曾经历类似的困境,最终都找到了适度的监管平衡点。但在香港的案例中,似乎仍未能完全满足行业对于更大发展空间的诉求。

种种迹象表明,香港的加密货币监管环境仍然充满变数。虽然一些知名交易所已经表示放弃在港申请牌照,但仍有部分平台选择继续"赌一把"。对于整个加密货币行业来说,香港监管的走向也将影响其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地位。毕竟,如果连知名的交易所都对香港的监管环境失去信心,香港要成为区域内的数字资产交易中心的梦想恐怕就很难实现了。

总体而言,香港VATP发牌制度的实施初期成效相对积极,首批11家平台被视为获批,成本也低于预期。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可能会影响行业参与者对香港未来发展Web3的信心。

香港当局需要在合规性和行业发展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适度调整监管政策,既确保金融安全,又满足行业对于创新和空间的诉求。只有这样,香港才能真正成为虚拟资产行业的国际枢纽,并为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