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技术分析有三个应用阶段,依次从低到高分为: 1、判定未来趋势方向 2、预测短、中价格目标 3、研究趋势运行路径。
大多数人只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想在趋势形成初期就看准,然后顺趋势方向交易,直到确认反转出场,达到获利目的。
但这并不容易,震荡期,区间支阻的明确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心理上产生对价格“高位”和“低位”的刻板印象,导致突破来临时对多空格局变化反应不足,所以新手时期总是区间内高空低多猛干,看见趋势傻眼。
后面能看出突破走趋势单边时,在高波动的市况下,交易难度又进一步的加大,虽然方向明确了,但趋势运动并非匀速,它缓急不定,折返频发。
因此,遵守了正确的立场——顺势交易, 但却干着追涨杀跌的买卖,跟着大阳大阴跑,反应总是慢市场一拍。
后来我想,人的天性在于趋利避害,对于未知的可能性总是抱有天然的恐惧心理。
换句话说,我们总试图看到图表上出现某种“确定”的征兆时再去下手,而初期学到的那些K线图形太符合人性了,我们都以为市场的买卖意愿会通过K线形态来表达出来,大阴和大阳能进一步刺激交易意愿,推动更大级别的趋势。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N字形结构、突破策略、大K追单,再加上一些些顺势赌单,成功让我在新手时期越做越年轻,直接就回到解放前了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复盘的人,你就会发现市场趋势不可能符合人的直觉规律去线性发展,这样就没有人会亏钱了,它总是在交易者狂热时制造出继续暴涨的假象,而背后却准备着坑杀多头的陷阱。
亏损的原因不是你的分析不够合理,而是交易缺乏前瞻性。
价格形成趋势是事实但也成为了历史,重阻突破和趋势高度关联,但它只符合技术逻辑,却非现实规律。
因为决定趋势能否进一步发展的不是图表上的推理,而是其隐含的动量效应,比如突破阻力时,该单边运行距离启动位的距离, 决定了它的动能有没有释放。
如果突破前日内已经走了一天的单边,几百上千的跌幅了,那么动能自然消耗的差不多了,日K末端突破了又如何,势如破竹的概率大? 还是强弩之末的概率大?想想就能明白的事情。
当然,还有第二点,你需要迫切搞清楚的是它短期目标会在什么位置,还有多大的盈利空间,然后确定交易价值高低,有没有必要进场。
有的趋势突破后表现很强,但距离重要节点不远了,获利空间低,太过于鸡肋。
也有朋友突破后,直接看中期目标位,短线单子进去幻想吃到大波利润,结果突破点位不好,到短线目标位不减平,后面被回抽扫掉单子。
对短/中期目标缺乏规划的话,在趋势中很容易丧失交易节奏。从核心原理上来说,我们开仓应该靠近阶段趋势的启动位置,尽量避免在尾部追单进场。
启动位和目标位,实质上是我们对于价格区域的理解,时机越早则优势越大,反应越晚则风险越大。
这也是我认为学会划分趋势结构异常重要的原因,交易机会的识别本身是受我们认知框架的主导的,必须为自己建立一个划分重要节点(支阻)的技术标准,才能更好的理解走势的爆发和衰竭。
同时也需要注意,阻力位是一个“带状”的区域,而非某个精确的点位。
趋势运行到阻力附近,参与者获利了结和反向开仓的意愿大大提升,此消彼长之下走势可能触碰不到阻力位便企稳回头,或者跌破阻力后,没有爆发出明显的动量效应,导致出现末端假突破收回的态势。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本身都是一种趋势力度衰竭的明证,但很多朋友却只关心止盈点位,却不辨别动能强弱,导致承受盈利回吐或无脑追单的风险。
符合人性的突破策略看起来直观易用,但真正决定它盈利绩效的却是隐含的条件——动能强弱,波幅变化;大众的思维盲点,往往是高手的盈利来源。
毕竟判定趋势的方向和预估价格目标,这是两个层次的事情,判定趋势多空的技术概念学会只需要三天,但在顺势的基础上对于趋势结构和价格目标的应用却需要琢磨三年。
思维上升一个层次,才能保持竞争性,也就是俗称的“降维打击”
以前看见波动想到的都是错过的利润,看到单边满是突破介入机会,现在看见波动更多的是意识到它的随机性,看到单边多是考虑其交易难度。
每种走势类型,对于的交易难度是有高有低的,完美人可以抓到,但咱们有七情六欲远非设想中的“理性人”,想的挺好,一出手就差了七八分。
甚至可以说,能力是100的话,落到执行端有40就不错了,进场难度和持仓难度才是制定交易计划必须考虑到的条件。
比如突破逻辑,依托趋势结构的划分,在重要节点上追单抓趋势突破的动量效应,它的优点在于更加直观简洁,重时机。
手法容易但执行却不简单,首先趋势中重要的节点不会太多,意味着你需要牺牲很多空间才能得到一次进场机会,这对耐心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而动能的损耗可能又可能导致距离短期目标太近,你当日介入可能无法持仓,毕竟日内跌了这么多,又没有点位优势,不跑就是挨打,这对执行又提出了一个难题。
所以很多朋友会选择从日线压缩到日内的突破,寻求更加灵敏的和优势的介入信号,试图由点及面,用小级别的突破赌一把大级别的趋势成立。
但日内频繁进场,过度交易是散户的坟墓。
进场点位差,没有优势扛不住回调,单子都拿不住只能重复进场,由弱到强到了波动性提高的中后段趋势,介入只会一次比一次难,顺势的逻辑对,但是回调的打也没少挨。
这条路我也走过,我当年也用“轻仓试错” 、 “交易就是概率” 、“接受小亏才能大赚”这种理由安慰过自己。
但后来发现高频率交易,胜率低到了“即便是我能看准趋势,但依然有极大可能性会在趋势中连续亏钱后” 就果断放弃了。
想要摆脱这条路,只能去扭转直觉式的交易逻辑,转而依托趋势结构来提前规划,预测预判趋势会以何种路径进行演变,然后归类其中的高价值机会。
比如高价值的突破信号有的两大原则:
1、被突破的阻力必须是有主力持仓的节点,也就是具备产生动量效应的技术基础。
2、突破产生时,走势必须离日内的启动位不远,必须保证短期有足够的盈利空间,也就是评估该笔突破交易的盈亏比和必要性。
违背这两个原则,基本结局都不会太好,主观交易最有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就不用我多说了。
同时高价值的回调信号也有两大原则:
1、必须明确回调走势处于优势区域,也就是说你不能随便选一个阻力背靠它就去开仓,或者刚回调你就急不可耐进场了,必须得等走势走完一个波段,走势有充分回调/盘整的过程。
2、为了保证有效性,对于反弹完毕的判断必须依托趋势结构来交叉验证,比如反弹到末端时,通过走势状态来研判其是否衰竭,不限于一些V反、针影、遇阻图形。
交叉验证的原理: 把预估的回调范围阻力作为一个假设目标,然后用具体的遇阻图形来验证该假设的可靠性,得出较为客观的机会。
坦白说,回调开仓逻辑的难度不低,但难度意味着它的核心竞争力,越难以模仿的策略,稀缺性越高,自然也就难以被人取代。
所以讲到这里,不知道深层意义朋友们是否能明白,交易策略的本质构成是对某种市场规律的定义和定量。
定义明确才能总结出标准化的图形表现,符不符合原则看看就知道。
有了标准化的图形才能定量,有测试的基础和重复执行的前提,不然同一个逻辑,每次的依据都不一样,今天小时走横可以追,明天重要节点突破也能做,没有决策模型就意味着不存在前后一致性。
再者为什么同样一段趋势有人赚钱,有人却亏钱呢?
其核心就在于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等,新手的想法总是停留在如何找到当前进场的交易依据,而高手则会想着趋势如何演变,其中的风险区域和优势区域会怎么分布。
技术逻辑好说,但思维层次的差异难以解决,所以很多人觉得高手是掌握了某种稀缺的交易手法,但实际上想的少,本来就是一种原罪。
缺乏自洽的理论框架,最可怕的不是想的对或错,而是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想
没有足够的启发就难以打破思维局限,日常的多来空去会把你所有的灵感都消解在不规律的走势中,这种困境会让三观变的庸俗,看不清真正的价值。
因此,我希望咱们大家都能放下身段,多看书多学习,努力去拓展自己的知识圈,撬动打破认知壁垒。
我时常说,当你开通账户的时候,就进入了“生存倒计时” ,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入门的话,后面的压力和难度会随着时间指数级增长,等到亏的思维固化,就难以再保持开放性,接受不同的观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