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Pzai,Foresight News

前言

随着 friend.tech 的日活锐减到不足百人,加密社交似乎正从风口中退出。一方面,以加密经济模型为主要模式的社交项目正从注意力中淡化;另一方面,Farcaster 和 Solana Blinks 等加密社交相关应用正从不同的切入点让社交成为一种导流手段,为生态带来新的增长可能。本文希望从各个项目的自身特点出发,探讨加密社交如何进行构建。

friend.tech 怎么了?

是的,曾经风光无两的 friend.tech 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提起。可能有些人还在怀念着当年早早入场时门庭若市的喧哗,也有人怀念在买入卖出 key 时的多巴胺。当然,不得不说在当时,FT 是一个很好的产品,至少在那个相对熊市的阶段,庞氏化的社交结构确实为资金和玩家提供了博弈的场所。

如果把人类社交过程归为实现本能(内驱力)的逻辑,大致可以将他们拆分为动物性和群体性。动物性代表了人类对生存资源的追求,而群体性则更多引导人类通过关系的联结来提升个体的认同感。对于 friend.tech,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如何利用这样的本能趋向来建立起其经济模型的。

  • 以个体为中心的社群构建:共识建构于个体影响力的维系之上,通过影响力的有机迁移带来代币与注意力的流入。该模式的优势是可以赋予早期参与个体最大的影响力变现度,并有助于个体实现影响力的飞轮。同时,相似的认知带来共识的聚合,产生一定的内生价值,解决群体性的追求。

  • 以 Key 为载体的交易:作为访问特定频道的凭证,Key 自身的价值通过 Bonding Curve 进行定价,并通过交易的增长获得资源的集聚,这种集聚又分为前期(通过早期认同者建立初始社群)和后期(通过 Key 价值反作为自身背书)两阶段。

很显然,这样的建构带来了一些问题,包括天花板效应所带来的增长受限、高投机参与度所带来的社群共识构建阻力等。正如某匿名前大户所言,「(friend.tech)它最后就成为了投机本身,没有人想聊天,都只想炒 Key」,似乎当参与者本身并非为单纯的社交需求而来时,所有协议内的互动便被迅速局限在了代币经济的范围内,而趋于封闭的社交模式将很多参与者分流入不同的小社群,导致整体的内容生态相对干涸,讨论空间的有限可能是掣肘基于 friend.tech 所衍生社群的原因,并限制了更广泛的互动。在这个情形下,社交的叙事大抵是不能持续下去的,并且当时项目方采用的是积分激励机制,也对持有者的信心造成了影响(具体可回顾笔者所著的有关积分的讨论)。

通过 friend.tech 的例子,可以看出通过加密经济模型构建社交网络本身存在很多痛点,例如经济模型直接决定协议内社交互动的持续性、创作者在协议内更偏向经济诉求等。对于创作者而言,经济激励可能不是创作的主要内驱力之一,他们更需要的是广泛的互动和观点的碰撞,在这一点上经济模型注定了创作者的有限触达不符合很多人的预期。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是一个以社交为主体驱动的协议 后起之秀——Farcaster 是如何做到一定量级的交流讨论的。

(部分)创作者们的想法

Farcaster 做了什么?

可以这么说,在创立之初的 Farcaster 与代币经济几乎没有联系,少数有联系的点可能在于早期参与者具有很强烈的加密原生风格,如以太坊 OG 和加密投资人等。得益于创始人 Dan Romero 的严格邀请制筛选,早期用户的质量在确保了社交互动的同时也为协议发展定下了调性,即以社交驱动的「新加密社群」,这种社群不同于一般的内部群组,又相比于 X 等应用拥有一定的社区边界感,有利于社区文化的孕育。而在加密原生的熏陶下,代币经济也正慢慢作为一种交互载体进入社交的过程中。

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 DEGEN 的成功,最初在 Farcaster Degen 频道作为打赏奖励代币推出,并空投给频道内活跃成员,并完成了以下三点:

  • 初始社群构建:通过实在的社交互动,建立起一个具有高互动率和强共识的群体,继而以此为基础产生强劲的增长。

  • 天使轮融资:2 月份由 1confirmation 领投的天使轮融资(490.5 ETH)成为发展 DEGEN 相关生态系统的有利推进剂。

  • 边界感的构建:频道内外的互动差促使人们的好奇心产生,并促使人们基于更具社区性的议题进行讨论而非只局限于单独的推文,在提高用户参与感时凝聚共识。

从日活增长来看,DEGEN 成为了一切的开端,甚至成为了 Base 生态的文化符号。

但在这时,人们也会发现一些阻力正在出现。DEGEN 的分配模式经历了活跃徽章和质押等机制变化,而每一次变更都伴随着共识的分分合合。并且在今年三月底,Degen Chain 的 Layer 3 叙事也正如火如荼的启动,当时所有人都认为 DEGEN 是 Farcaster 乃至 Base 的未来。而笔者认为,对于一个以 MEME 为主要叙事点的项目而言,Buidl 对市场而言意味着三心二意,特别是在共识的构建还未尘埃落定之时。诚然 Buidl 本身代表一种长期主义理念,但在瞬息万变的加密市场中,每个项目所拥有的生态位由当前的状态决定,继而生态的构建中若没有真正的突破,那么高潮便不再持续。

拥抱生态固然没错,拥有用例也是一种可观的进步,甚至在生态中有诸如 Drakula (注:一个 Degen 支持的 Web3 Tiktok)等项目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最后市场的热情开始退潮,也就没有了共识。但笔者一直认为 Farcaster 的创新相比于其他社交协议已经拥有了足够的领先度,包括作为协议内交互范式存在的 Frames 创新了社交化链上交互的流程,开放第三方客户端的形式来允许项目方的共建等。并且最核心的一点是:它的社交图谱和框架是开放的,是一切的基础。所以笔者相信在未来,肯定会有更多有机的用例为链上社交生态提供新鲜血液。

Blinks - 广泛性的方案

Solana Blinks 在链接中嵌入了附带交互性的界面,并通过浏览器内的钱包进行交易。作为与 Frames 交互逻辑相似的应用,二者也有不少异同:

  • 触达度:Solana Blinks 的多平台触达度可以实现广泛的用户分布,并直接通过钱包进行交易。而 Frames 通过 Farcaster 绑定的钱包地址进行交互,通过账号而非钱包进行签名。

  • 开放性:二者都允许开发者在前端中嵌入相对应组件并延伸出交互方式,且项目方都在为开发者提供相关支持。

  • 融合性:最终这类交互方式的目标都是为了将用户在链上和链下的体验进行打通。

  • 技术实现:Solana Actions 将链上交易封装为 API,通过 Blinks 实现通用的前端实现;Farcaster Frames 则通过 OpenGraph 标准将静态嵌入转为互动性体验。

整体而言,Blinks 没有集成社交本身,而是通过将链上行为嵌入社交流中,为用户带来更客制化的体验。换句话说,Blinks 可以嵌入任意流中(比如可以嵌入 Notion),从而衍生出更多的用例。未来我们也可期待基于 Blinks 的社交流用例。

结语

构建与区块链有机结合的社交生态一直是市场的关注点,而现有的项目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也正如加密市场的潮汐一般,注意力的聚光灯不会永远停留,所以项目方要顺势而为,以尊重用户与社区为导向设计产品,才能在社交赛道中杀出一条血路。

大浪淘沙,让时间给出应有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