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報告揭示銀行在區塊鏈時代的角色轉變

德國銀行產業協會(German Banking Industry Committee)近日發佈了一份概念驗證報告,提出了一種名為「商業銀行貨幣代幣」(Commercial Bank Money Token, CBMT)的新型支付方式。令人意外的是,該報告直言這種代幣可以讓「企業直接從錢包轉移資金到錢包,無需銀行等仲介機構」。這種看似自相矛盾的倡議,其實反映了銀行產業在面對區塊鏈技術興起時的自我調整,試圖在日益去中心化的金融世界中保持相關性。

數位貨幣-CBMT-優勢圖源:German Banking Industry Committee 商業銀行貨幣代幣(Commercial Bank Money Token, CBMT)的優勢

該協會代表了超過 1,700 家銀行,報告指出「傳統的貨幣形式和支付系統已經達到極限」。隨著點對點(peer-to-peer)和機器對機器(machine-to-machine)支付交易的成長,銀行仲介的角色正變得越來越不相關,甚至有時成為障礙。為了適應這一變化,銀行正在試驗一種「基於帳戶」的系統,模仿現有的存款模式。這種方法允許他們利用區塊鏈的高效性,同時保持對訪問權的集中控制,並維持其基於存款的資金模式。

數位貨幣-CBMT-區塊鏈特性-集中控制圖源:German Banking Industry Committee CBMT 利用區塊鏈的高效性,同時保持對訪問權的集中控制,並維持其基於存款的資金模式

面對去中心化挑戰,銀行尋求新定位

有趣的是,該報告的措辭與比特幣白皮書中的觀點頗為相似,後者提出了「不經過金融機構的點對點支付」。然而,與比特幣旨在完全繞過銀行不同,這份報告則強調銀行在採用區塊鏈技術的同時,仍要保持對金融體系的控制

此外,報告還強調,為了在央行數位貨幣(CBDC)的競爭中保持優勢,銀行需要採取行動。報告警告稱,「零限制的零售 CBDC 推出」可能導致銀行仲介作用的弱化,甚至將銀行排除在支付流程之外。為了應對這一威脅,報告建議採用代幣化的銀行存款作為銀行戰略的核心。

在數位身份方面,報告提出了在數位世界中面臨的身份管理挑戰,如使用者體驗不佳和數據泄露等問題。傳統上,身份資訊被各服務獨立管理,但「自我主權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 SSI)為未來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讓個人可以在不依賴銀行等中心化平台的情況下控制自己的數據。歐盟的 eIDAS 2.0 法規現在要求包括銀行在內的私營部門接受這些憑證。

然而,隨著去中心化身份解決方案的成長,銀行通過身份驗證控制訪問權的能力可能會減弱,就像他們在支付產業的角色正在縮小一樣。報告顯示,銀行正試圖通過允許經過銀行批准的實體進行錢包到錢包的支付來保持其核心地位,同時將資金保留在銀行控制的系統內,這與去中心化金融的理念形成鮮明對比。

數位貨幣-CBMT-資金保留圖源:German Banking Industry Committee 交易經過銀行批准的實體進行錢包到錢包的支付來保持其核心地位,同時將資金保留在銀行控制的系統內

銀行的未來:繼續集中還是擁抱去中心化?

德國銀行推動的代幣化銀行存款計劃顯示,銀行正在以自己的集中化方式擁抱區塊鏈技術。通過控制身份驗證,他們暫時保持了對訪問權的掌控。然而,隨著全球朝向點對點支付和自我主權身份的轉變,銀行能否繼續保持這種控制力成為一個疑問。報告顯示出變革的信號,但集中化的本質依然存在。這是否足夠,還是銀行應該讓步,擁抱更去中心化的未來?這將是銀行產業在新技術時代面臨的關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