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根據《公視》報導,台灣民眾黨主席、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近日因京華城案被台北地方法院以違反《貪污治罪條例》中的違背職務收賄、圖利等罪裁定羈押禁見。
《聯合新聞網》報導指出,檢廉在搜索柯文哲住家時,發現了一個存有「神秘帳冊」的隨身碟,引發外界揣測,此帳冊是否記錄了柯文哲收受沈慶京1,500萬元的賄款,
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在「關鍵時刻」節目上表示,柯文哲的隨身碟是藏匿虛擬貨幣賄款的關鍵,更可能將錢包私鑰或APP 「洗掉」。
幣圈用語傻傻分不清楚?
近期柯文哲京華城案在網路社群、電視節目中熱度不斷上升,不少名嘴更在電視節目中公開質疑柯文哲恐「透過USB暗藏加密貨幣錢包私鑰」,並在住處遭搜索時,長達一小時未開門是因為在「滅證」。
然而,不少幣圈的網友和專業人士對於新聞媒體與政論節目談論加密貨幣時有不同的看法,並認為其中有許多用詞、觀念都不正確。
虛擬貨幣 vs. 加密貨幣?
首先,究竟是「虛擬貨幣」還是「加密貨幣」,讓不少網友爭論不休。
所謂的「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指的是透過密碼學原理來確保交易安全及控制交易單位創造的交易媒介,且基於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運作。比特幣就是第一種以加密貨幣型態存在的貨幣,其他如穩定幣USDT或各類迷因幣等,也都屬於加密貨幣的範疇。
而根據中央銀行的定義,「虛擬通貨」(virtual currency)基本上可以算是私人開發者發行的數位貨幣,並可用於購買該網站所提供的商品與服務;因不具實體形式,而以虛擬方式呈現,因此廣義上來說,包括楓之谷遊戲代幣、PChome的P幣點數,或是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都屬於虛擬通貨。
至於「虛擬貨幣」在台灣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不過同樣也是指私人開發者發行的數位貨幣。
幣圈人大多習慣使用「加密貨幣」、「Crypto」等較精確的字詞,來討論比特幣、以太幣等數位貨幣;台灣目前在法規上,則使用定義較為廣泛的「虛擬通貨」;至於「虛擬貨幣」則為幣圈外的人常用來代指遊戲幣或加密貨幣的詞。
USB是冷錢包?
柯文哲隨身攜帶的USB,成為此案的一大疑點,名嘴與網友紛紛開始懷疑「隨身碟USB內藏有冷錢包」,但真的是這樣運作的嗎?
所謂的「冷錢包」,是拿來存放加密貨幣的硬體。透過將用戶導入的地址私鑰,以離線的方式儲存於硬體裝置中,方便用戶攜帶與保存。
@這邊應該講得更清楚的一點,就是冷錢包並不是真的有「存錢」....而是指儲存地址私鑰
不過,雖然外觀長的很像USB,但這兩者並不能畫上等號。
因為USB雖然可進行數據儲存,但是並無法存放加密貨幣;而冷錢包雖然可以儲存加密貨幣,但目前並沒有檔案存取(如Excel)的功能。
也就是說,柯文哲隨身攜帶的那個USB,如果裡面有Excel檔案,那麼就不可能同時是「加密貨幣金庫」,充其量只能在某個文件檔案中,寫下冷錢包的金鑰密碼而已。
金鑰是金庫密碼?
吳子嘉指出,很可能沈慶京給柯文哲的賄款,就是透過藏有加密貨幣錢包金鑰(key)的USB,而所謂的金鑰 ,其實就是一串密碼,很容易就可以處理掉。
加密金鑰可以分為「公鑰」(Public Key)和「私鑰」(Private key),而私鑰就是可以證明個人有代幣所有權的一串亂碼。
只要擁有私鑰,就等於擁有錢包地址中代幣的控制權。因此當更換設備登入錢包時,就可以透過將私鑰「導入錢包」來恢復帳號。
不過,由於私鑰實在是太難記,不管是寫下來還是拍照保存,都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出現了方便用戶備份和恢復私鑰的「助記詞」。助記詞由12-24個單詞組成(通常是英文),簡單來說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私鑰,更容易讓用戶記得和輸入。
但就算有個絕頂聰明的天才,用大腦就將這24個單字通通記住了,不需要透過USB或訊息方式留下紀錄,由於區塊鏈金流還是公開透明的,因此只要將加密貨幣換回新台幣使用,還是有可能被抓到。
幣圈網友怎麼看?
PTT數位貨幣版主DarkerDuck近日也在八卦版發文回應,表示現今要用虛擬貨幣隱匿金流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大多數交易都需經過中心化交易所,這些交易所強制KYC(客戶身份確認)和 AML(反洗錢)機制,交易紀錄會連結到真實身分。
DarkerDuck進一步指出,如果柯文哲真有使用虛擬貨幣收取賄款,金流流向如台幣→ 交易所→ 區塊鏈→ 特定人交易所帳戶→ 台幣,整個流程極易被檢方查出。
假設柯文哲真要利用加密貨幣隱匿賄款,並採用不需要KYC的去中心化錢包或是冷錢包進行,但無論是隨身碟還是冷錢包,都能被執法部門扣押。另外,就算冷錢包離線保存在保險箱中,或甚至硬體被摧毀,在區塊鏈上依然會留有金流痕跡。
至於用加密貨幣直接進行商品或服務交易,由於當前台灣接受加密貨幣支付的商家非常有限,P2P(個人對個人)交易在當前的法規環境中已經不再容易實現。即便是利用匿名幣(如Monero)或混幣器這類「超終極」方案,操作難度極高,非技術專家難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