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制度正式啟動

台灣正式進入排碳有價時代,環境部於日前(7/1)發布了「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將於今年 8 月 15 日正式施行。這象徵著台灣的碳權交易制度正式上路,提供企業和各級政府一個公開透明的自願減量交易市場機制。根據該辦法,未來事業或各級政府可執行自願減量專案,取得的減量額度(碳權)將可在碳權交易所交易,為需要繳交碳費或進行增量抵換的對象提供購買管道

碳權交易辦法共包含 38 條條文,詳細規範了碳權的持有、交易、拍賣、成交及使用註銷等各個階段。該辦法適用於國內碳權交易或拍賣的標的,分別為「先期專案」、「抵換專案」及「自願減量專案」三種類型的減量額度。交易方式則包括「定價交易」、「協議交易」及「拍賣」三種方式。其中,定價交易和拍賣均在碳權交易所平台進行,而協議交易則需雙方私下協議後報環境部揭露。

交易平台與管理規範

為集中管理減量額度買賣市場,避免碳詐騙及市場炒作,未來所有的碳權交易必須在碳交所建置的平台上進行。根據環境部的規定,禁止一般民間單位提供平台從事減量額度仲介、代銷或買賣業務。每單位減量額度以 1 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交易及拍賣相關資訊將公開於交易平台,供各界檢視與查詢,有效避免漂綠疑慮。目前,碳權交易僅限事業為買方,尚不開放個人參與。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考量到企業需要購買減量額度以抵減自身排碳責任,定價交易及拍賣的買方將需支付成交價 5% 的手續費。協議交易者,則需繳交以每一減量額度單位交易量乘以碳費費率的 5% 或最近一次相同類型專案單位成交價格的 5%。」

圖源:《加密城市製圖》碳權交易管理辦法重點整理

預期效益與未來展望

環境部預計,首筆國內碳權交易最快將於今年 9 月底至 10 月初上架至碳交所。在此之前,碳交所需完成系統介接並找到願意上架的碳權事業。黃偉鳴指出,碳權的銷售減量額度將課徵營業稅,這部分已與財政部討論,將比照再生能源憑證的方式依法課徵。

台灣碳權交易所的國際碳權交易已於去年 12 月正式啟動,首日共有 27 家國內企業購買了 8.8 萬公噸的國際碳權,交易額約 80 萬美元。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希望在 2024 年下半年能夠啟動國內碳權平台,為台灣邁向淨零排放新里程碑。

環境部長彭啟明在記者會中表示,推動碳費徵收與自願減量交易機制並行,是為了實現台灣的碳定價制度,逐步落實淨零轉型目標。未來,事業及各級政府取得的減量額度將透過公開透明的交易市場,提供其它事業扣抵碳費、抵換及相關環境聲明之用,這將有助於台灣在國際碳市場中保持競爭力,並有效推動國內環保政策。

圖源:中央廣播電臺 環境部長彭啟明

碳權交易的挑戰與前景

碳權交易的啟動是台灣環境政策的一大步,但仍面臨三大挑戰:

  1. 如何確保交易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避免市場操作和炒作,是一大考驗。

  2. 碳權交易市場的建立需要時間和資源的投入,相關系統的完善與人員的培訓也需同步進行。

  3. 如何引導更多企業參與自願減量專案,積極進行碳權交易,也是未來需要關注的重點。

然而,這些挑戰也意味著更多的機遇。隨著碳權交易市場的成熟,企業在減碳方面的投入將越來越多,這不僅有助於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也能促進綠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未來,隨著國際碳市場的聯動和合作,台灣有望成為亞太地區的重要碳權交易中心,為全球氣候變遷的應對貢獻一份力量。

總之,台灣碳權交易辦法的正式上路,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象徵著台灣在環保政策和碳定價制度方面的積極推進。期待未來更多的企業和政府單位能夠參與到碳權交易中,共同推動台灣的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