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链抽象和以意图为中心的解决方案都是为了解决同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不同的区块链网络之间实现自动化且异步的互操作性。简单来说,就是让不同的区块链能够自动地、不同步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它们都引入了“交易对手”和“跨链证明”的概念,但实现方式却大相径庭,本文将通过详细阐述来列出比较两者的特点:
1)链抽象的特征🔻
- 以链为中心的世界观:可以理解为有一个专门的区块链(CA 链)作为用户和各个其他区块链之间的“中介”或“代理人”。
- 用户交互:用户只需要与 CA 链交互,就像在一个平台上操作一样。
- 责任划分:CA 链及其相关的链下组件负责帮助用户在目标链上实现预期的结果,例如转币、执行智能合约等。
- 证明流:跨链证明总是从 CA 链发送到目标链。目标链会验证这些证明,确认后才会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铸造新的代币或使用现有代币
- 用户抽象:用户只需要提交想要在目标链上进行的操作请求,例如“我想把 X 币从 A 链转到 B 链”。CA 链会处理剩下的所有细节。
- 扩展性:为了支持各种不同的目标链,CA 通常需要一个通用的、可以在所有目标链上验证的证明系统,例如多方计算(MPC)方案。
- 延迟:操作的延迟取决于通用证明系统的确认规则,并且对每个请求的延迟都是固定的,不够灵活。
2)以意图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想象一下,你想在不同的区块链上进行操作,但又不想处理不同链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以意图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计的。它不像传统方法那样要求用户理解每个区块链的具体细节,而是让用户专注于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
- 以状态为中心的世界观:可以理解为一个由许多“求解器”(solver)组成的开放网络。这些解题者就像用户在不同区块链上的代理人,帮助用户完成目标。
- 用户交互:用户只需与系统选择的一个求解器交互。系统会根据哪个求解器能为用户提供最佳结果来进行选择,就像选择最合适的代理人一样。
- 义务:被选中的求解器有义务为用户交付预期的结果。这可以通过信誉系统或承诺系统来保证,就像代理人需要对客户负责一样。
- 证明流程反转:传统的跨链证明是从用户的起始链流向目标链。而这里,证明流程是从目标链返回到用户的起始链。这通过在起始链上进行证明检查来强制执行,只有证明有效,用户在起始链上的资源才能被使用。 简单来说,就像完成任务后,代理人需要提供完成证明给用户。
- 用户抽象:用户只需要关注目标链上的账户状态证明义务。也就是说,用户不需要了解复杂的跨链操作细节,只需要知道目标链上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 可扩展性:为了支持各种不同的目标链,系统需要一个可编程的证明检查系统,能够处理各种不同的证明方法。这很可能是一个“资源锁定”系统,确保只有有效的证明才能解锁资源。
- 延迟:延迟由求解器自行感知的确认规则决定,这意味着在选择求解器时可以将延迟优化作为考虑因素。就像选择代理人时,可以考虑他们的办事效率。
👇🏻观点延伸:
以意图为中心的方法提供了更好的架构方向。它为用户提供了基于结果的保证,通过选择求解器来优化结果状态和延迟,并且对于定制化的目标链更具可扩展性。
然而,实现这一点需要反转证明的流程,并将证明义务放在求解器网络上。换句话说,虽然目标链的复杂性和异构性并没有消失,但集成的负担从链上计算组合的规定中心转移到了处理证明组合的链下求解器分布式网络。 这意味着,用户不再需要自己处理复杂的跨链操作,而是将这些任务委托给专业的求解器网络。
3)意图抽象🔻
如果链抽象作为用户的异构域执行抽象,那么意图抽象就是求解器的异构证明义务抽象。
正如开发人员需要在跨域计算执行的上下文中为用户编写、编排和指导计算流以实现链抽象一样,他们还需要在意图抽象的上下文中为求解器编写、编排和指导证明流。
“链抽象”的概念仍在发展,各种方法涵盖从“以链为中心”到“以状态为中心”的各个方面。 为了简单起见,为了便于比较,我在这里将“链抽象”定义为“以链为中心”,这与一些原始链抽象支持者的架构更为一致。
然而,实际上,许多较新的架构融合了“纯以链为中心”和“纯以状态为中心”模型的元素,就像在 CAKE 等框架中看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