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當市場處於「大盤獨秀」階段時,唯一的表演機會就落在了迷因幣項目身上,越來越多的市場注意力開始轉移到迷因幣板塊。

數據顯示,搜尋引擎 Google 上「Bitcoin」搜尋量在 10 月 12 日當週達到一年來的低點,週末時該搜尋指標下降至 33 ,而同期「迷因幣」搜尋指標為 77 。儘管尚未突破 2023 年 10 月下旬創下的歷史高點(100),但相比比特幣,迷因幣近期無疑已經成為普羅大眾最為關注的話題和產業。

隨之而來的問題則是:迷因幣賽道是否存在過度的泡沫化現象?迷因幣項目的天花板又有多高?如此密集的「喊單熱潮」,迷因幣賽道是否已經見頂?

迷因幣板塊表現:市值佔比不足 2.5% 但市值前 100 佔據 10%

據 Coingecko 網站數據顯示,目前迷因幣板塊總體市值約為 580 億美元左右,相較於加密貨幣 2.354 兆的產業市值總量,佔比僅為 2.4639% ,不足 2.5% 。

此前,素有「迷因幣喊單王」、「迷因土狗帶貨第一人『之稱的加密 KOL、加密貨幣交易員 Ansem 曾發文表示:「加密貨幣總體上流向迷因幣的資金不足(2.2 兆美元市值中的 500 億美元,佔比 2.5% ),而它們有著逐漸獲得更多關注的勢頭。

未來 4 個月的最佳交易將確定哪些迷因幣擁有以下特徵:

  1. 長積累期;

  2. X 平台(即 Twitter)上的狂熱社群;

  3. 容易與普通人相關聯。

值得關注的是,評論區有人提到,MOG 符合 Ansem 提到的這 3 點要求,作為「MOG 喊單頭子」的 Ansem 也毫不猶豫地對此予以正面肯定稱:「So True(太真實了)。」

市场圖源:OdailyAnsem 發言截圖

而與市值佔比截然不同的是,目前加密貨幣產業市值前 100 名中,已經能看到越來越多的迷因幣項目的身影身處其中。

Coingecko 網站資訊顯示,目前迷因幣頭部項目佔據市值前 100 名中的 10% ,頭部項目分別為:$DOGE、$SHIB、$PEPE、$WIF、$BONK、$FLOKI、$POPCAT、$BRETT、$NEIRO(小寫項目)、$MOG;其中,市值前 10 名的加密貨幣中,$DOGE 以 165.7 億美元的市值排名第 9 位。

市场圖源:Odaily

如果將加密貨幣產業比作一個國家的話,這個「國家」的總體經濟體量中,迷因幣這一「經濟體係」目前僅佔總 GDP 的 2.5% ;但這一「經濟體係」中市值前 100 的「公司」中,有 10 家「公司」屬於迷因幣賽道。

與之相比, 2023 年,入選《財富》美國 500 強的企業總收入為 18.1 兆美元,相當於美國當年 GDP 的 71% ;2024 年,美國市值前 500 家公司總收入上升到 18.8 兆美元,較前一年成長約 4% ;上榜公司總收入相當於美國 GDP 的三分之二。

當然,用市值僅為 2 兆出頭的加密貨幣產業去對比 GDP 高達數十兆的美國經濟,無疑是極為滑稽的,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相較於加密貨幣產業相對固定的市值範圍(2 兆 -3 兆美元),迷因幣板塊的市值在本輪週期無疑處於強勢成長的趨勢當中。

迷因幣賽道功臣:Solana 生態 +pump.fun 開創性的「一鍵發幣」模式

據市場數據顯示,2024 年,迷因幣的市場表現優於加密貨幣所有其它板塊,且在隨後並沒有放緩的跡象。

市场圖源:Odaily今年 6 月的一篇文章相關統計數據

根據 Step Finance 網站數據,自 9 月 12 日起至今(即過去的近一個月內),Solana 網路上已創建了 497153 個新代幣項目。

Solana Floor 此前曾發文稱,在 10 月 8 日一天內,Solana 上推出了近 20, 000 個新代幣項目,且大多數都是迷因幣項目。 10 月 12 日,其還發文表示:Solana 上迷因幣板塊總市值超過 100 億美元, 24 小時交易量約為 23 億美元。

究其根本,迷因幣的繁榮主要得益於以下 3 個方面:

  1. 比特幣現貨 ETF、以太坊現貨 ETF 相繼通過,主流資金選擇集中化

  2. 諸多加密 VC 項目「久無結果但發幣」,進一步吸血市場流動性

  3. Solana 生態建設持續進行,pump.fun 開創「一鍵發幣」模式

因為主流資金集中到 ETF 投資組合當中,所以進入加密貨幣產業的新人會將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具備傳播效應、造富效應、從眾效應的迷因幣板塊;因為諸多加密 VC 項目在經歷過之前的熊市之後,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和結果,但卻想要「把握牛市機會,儘快發幣獲利」,紮堆排隊發幣上所,隨之杳然無蹤,使得本就有限的市場流動性進一步被吸血,市場散戶更加不願意將自己的真金白銀投入到這些螺旋下跌的「價值幣」上,由此導致了進一步的惡性循環;而在 Solana 生態的持續建設與 pump.fun 開創性的「一鍵發幣」模式的帶動下,一方面,發幣的門檻進一步降低,真正實現了「人人皆可發幣」的願景;另外一方面,迷因幣則成為了不同區塊鏈網路生態的「新成長點」,如波場 TRON、Base、SUI 等生態都依靠迷因幣獲得了極大的市場關注、資金流動性以及生態注意力。

迷因幣超級週期的成立前提:全民狂歡、市值佔比近 10% 、 1,000 億美元項目出現

筆者個人認為,在本輪週期內,若加密貨幣逐步進入大牛市階段,根據正態分布規律來看,迷因幣的市值佔比至少應當與市值前 100 項目佔比接近或持平,即迷因幣板塊市值應當為加密貨幣總體市值的 8% -10% 左右。

此前,加密貨幣產業市值巔峰為 2021 年 11 月創下的超 3 兆美元的體量,換言之,高度樂觀情況下,迷因幣板塊的潛在市場仍有 4-5 倍的成長空間。

產業 OG、加密 KOL、投資人 Murad 此前曾在演講中提到:「迷因幣的超級週期不是一個關於未來的預言,而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不僅如此,他還提到,在市值 TOP 300 中的加密貨幣中,僅有 43 個代幣收益表現優於比特幣,而這之中,迷因幣是毫無疑問的主要板塊。

Murad 9 月份演講相關數據

市场圖源:OdailyMurad 9 月份演講相關數據

在近期的貼文中,Murad 提到:「以太坊和 Solana 生態的迷因幣持有者數正在快速成長,我們仍處於迷因幣超級週期的早期階段。」

市场圖源:Odaily

過去 30 天持有者數量快速成長的迷因幣項目

加密 KOL、迷因幣賽道資深玩家 Neso 此前曾發文表達了自己對迷因幣板塊後續發展的個人觀點稱:什麼樣的行情稱得上是迷因幣超級週期?至少需要達到以下幾個關鍵指標:

  • 迷因幣賽道總市值達到或超過 3,000 億美元(這將大約是本週期牛市高點加密貨幣總市值的 5% -8% 左右);

  • 出現至少 1 個 1,000 億美元市值以上的迷因幣;

  • 出現 5-10 個 100 億美元市值以上的迷因幣;

  • 出現至少一個被全球主串流媒體報導、明星名人趨之若鶩、全民 fomo 的迷因幣。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迷因幣鼻祖」的 DOGE 的市值高峰為 2021 年 5 月 8 日,在當時處於全球關注焦點的「科技狂人」馬斯克與一種狂熱粉絲的助推之下,其市值一度突破 1,000 億美元,達到了單枚 DOGE 價格為 0.7316 美元,總市值高達 1,070 億美元,僅這一個迷因幣項目就佔到了當時加密貨幣總體市值的 4.65% 左右,儘管當時的加密貨幣產業發展階段與今天完全不同,且彼時並未到達加密貨幣產業的市值高點,但對現在的迷因幣項目發展「天花板」仍具備超出尋常的參考價值。(與此同時,比特幣當時的價格為 57,361 美元左右;加密貨幣總體市值約為 2.3 兆美元)

我們有理由相信,迷因幣的超級週期完全成立的條件仍然並不成熟,而在目前世界政治經濟局勢越發緊張的當下,加密貨幣作為具備一定避險屬性的資產勢必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未來,在全民狂歡的情緒氛圍加持下, 1-3 個 1,000 億市值體量的迷因幣項目是完全有可能出現的,而迷因幣板塊的總體市值或將有望突破 3,000-5,000 億美元。

畢竟,正如 CryptoQuant CEO 兼創辦人 Ki Young Ju 提到的那樣:「由於市場對迷因幣相關數位資產的興趣仍然很高,到 2024 年 10 月底,迷因幣的搜尋量或將恢複到之前的歷史最高水準。」

小結:迷因幣超級週期將於 2025 年到來

加密資管機構 Matrixport 一份報告顯示,全球加密貨幣的採用率正接近一個重要裡程碑,目前有 7.51% 的全球人口在使用加密貨幣。預計到 2025 年,這一數位將超過 8% ,標誌加密貨幣或從一個小眾市場轉向主流金融體係。

此外,CoinMarketCap 旗下研究部門 CMC Research Q3 市場研究報告中提到,「比特幣的牛市週期正在加速,本輪牛市比典型的四年週期提前了 100 天。多種因素表明比特幣可能進入超級週期,受機構採用、比特幣交易平台交易基金(ETF)和不斷變化的市場動態的推動。本輪牛市預計在 2025 年 5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達到峰值,儘管早期存在一定加速,但有跡象表明基礎設施成長正在放緩,這可能表明更廣泛的市場動態正在發生變化。」

正如 Murad 此前也曾發文表示, 2025 年將是「迷因幣如同拋物線一樣急漲急跌的一年」。

換言之, 2025 年的牛市未來可期,而迷因幣屆時也將在加密貨幣這一不再小眾的產業中大放異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者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並遵守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MarsBit》

  • 原文作者:Wenser, Odaily星球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