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储利率政策无疑是目前影响每个人手头资产价格的最重要因素。
今天凌晨2点,老鲍宣布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同时也暗示后面降息不会太快。
暗示归暗示,至于市场怎么解读就是另外一回事。毕竟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事情比比皆是,世界也不过是个草台班子。
降息确实是个好消息,至少预示着2022年3月加息以来的煎熬结束了。新的经济周期开始了。
但是我对首降50基点的解读可能不那么乐观。
仅从盘面来说,宣布降息50个基点以后,大饼居然只涨了2%。
降息都落地了,买盘却这么疲软,甚至越来越多的资金趋近观望,属实让人有些绝望。
先说美联储为什么要降息?
⑴全球目前的大环境就是降息,现在降息属于顺势而为。
⑵从政治层面来看,全球除了日本央行要加息,其他地方都在降息,更重要的是,其他地方都或多或少出现了衰退,不管是国债还是其他金融市场,表现很一般,即使美联储现在降息,资本也没有更好的去处,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流。
既然不会大规模资本外流,大家都在降息,
那么美联储直接降息50个基点,是不是真的能够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
我认为是不能的!
美联储的利率决策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甚至连错误也是。
近些年,联储加息降息已成为常规操作,应对危机而降息,降息后恰逢产业革命,经济增长通胀超预期,又开始加息,加息导致经济放缓,联储再次降息……
剧本是不是感觉有点眼熟?你以为我说的是最近几年的操作?
那你错了,我其实说的是90年代联储的操作。
让我们来一起看看最近30年的数据:
1. 1989-1992年: 应对衰退
- 美国经历了储贷危机和经济衰退。
- 联储进行了大幅降息,40个月内24次降息,累计降幅681个基点。
2. 1994-1995年: 经济复苏与加息
- 因降息,全球化和互联网革命的影响,经济强劲复苏,通胀压力上升。
- 联储启动加息周期,一年内7次加息,累计300个基点。
- 联邦基金利率从3.50%上升到6.00%。
3. 1995年下半年: 短暂降息
- 经济增速放缓,联储采取预防性措施。
- 7个月内累计降息75个基点。
直到这里,感觉20多年前的剧本和这次实在是太像了有木有?
我们继续往下看:
4. 1997年: 小幅加息
- 经济继续增长,通胀压力再现。
- 3月加息25个基点,意图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
5. 1998年: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威胁全球经济。
- 联储在2个月内3次降息,累计75个基点。
6. 1999-2000年: 经济繁荣末期
- 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科技股泡沫形成。
- 联储再次开始加息周期。
如果我们要总结90到2000年宏观和联储的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在全球化和互联网产业革命的多方作用下,经济动能强劲,短期回调不影响长期趋势,而联储仅针对短期宏观信号做出反应,调整相关政策,部分观点认为,正是这种联储的短视,成为造成了互联网泡沫的原因之一。
历史和现实惊人的相似,这可能并不是偶然,我们不能要求联储官员同时也是宏观政治专家和技术趋势大拿,他们还是在非常专业的做着他们擅长的事:针对短期宏观信号做出反应。
产业革命的背景也极其相似,90年代是互联网革命,现在是ai革命。
不同的是,ai革命的广度深度和长度可能都会远超互联网革命。
可以预见的是,联储政策大概率不会如大多数人预期,大概率会有反复,联储大概率也还会犯错。
联储的降息,大多开启于美股的大跌与暴跌,首次就降息50个基点,在联储的历史上,这是第三次。
前面两次:2001年1月3日,降息50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6.0%。当时是著名的经济衰退——"互联网泡沫"。
2007年9月18日,降息50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降至4.75%。当时是著名的经济衰退——"次贷危机"。
2001年和2007年与现在相同的是持续高息。有一点不同,当时没有量化宽松这个工具。QE是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以后开始启用的货币政策。所以持续高息以后,降息的力度相对大一些。而如今,美联储可以降息+适当QE进行综合调控,所以前期并不需要大力度降息。
现在首次降息就降息50个基点,相当于是承认经济衰退、甚至承认经济危机了。降息50个基点容易给市场制造焦虑,不仅是影响币市、美股这类投机市场,对实体经济也有一定的影响。经济衰退预期会使消费者减少支出,生产者不敢太大力扩展生产,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
那么跟随经济趋势的金融市场又会怎么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