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的行情堪称教科书,你一定要复盘一下,我们可以看到当BTC回调2%时,ETH约回调3%,平台币回调约4%,山寨币普遍跌10%,当BTC回调5%左右时,山寨币普遍跌20%。

当BTC回升,特别是V形反转时,山寨币不怎么动,跟着BTC跌,但不跟涨。

这样的现像不是现在才发生的,是自加密货币诞生10年多以来,一直都是这样,金融市场没有新鲜的花式,都是新瓶装旧酒式的重复,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在选标的上,很多人的思维是,好的情况下,能在这个标的币上赚到多少钱,更多想的是收益,所以山寨币就成了首选,因为山寨币在爆涨时,一天涨20%,50%,100%多的都比比皆是。

通常我们看到这样的涨幅时大脑会异常的兴奋和冲动,悔恨自己当初想到过但没有买入,当看到山寨币暴跌时因为自己没有持有,因为人性使然大脑会自动选择忽视。

然而投资要对抗的就是人性,在选择标的上,我们要考虑的第一因素应该是风险,在坏的情况下,在回调时可能损失是多少,以及如果我拿住不放,有多大概率回来的可能性,其次才考虑的才是收益。

就像我们去原始森林打猎,我们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在人身安全的情况下,看能不能打到一些猎物,而不是想着,不顾自身安危也要搞一只猛虎,搞一头大像回来。

如果我们每次出去打猎,都可以几乎无风险的捕获到一些野兔子,这样可持续的收益,只需加以时日,一样可以谷丰仓满,有什么必要赌一次去就想要捕获一只猛虎,一头大像,而弄不好结束游戏出局了呢。

BTCeth就是这样的,现货可以说是几乎无风险的标的,而山寨币就如猛虎大像般的标的,短时间也许有暴富的可能,但更多概率发生的是game over。

而BTC、ETH一但被套,你可以等,总有一天它会回来的,但山寨就完全相反,几乎90%的山寨都是一套套终生,大多数人就栽在用不同的标的去执行同样的策略。

一但被山寨套住,那怕只是亏了100块,也要必须回本,这其实就是厌恶损失效应,行为经济学预期理论”的核心理念揭示了人们是“厌恶损失”的。

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好像不是取决于结果本身而是“结果与设想之间的差距”。

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时,总是会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以此来决定决策的取舍。

比如赌客去赌场赌博,随身带了3000美元,赌客赢了100元,这时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没什么,但如果是输了100元,这时同样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就很难。

这是为什么?赢100元时身上的现金为3100,输100元时身上的现金为2900,其本身是两个独立的结果,赢100为本金+100;输100为本金-100。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赌客的“感觉”却和3100、2900这两个不同的结果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和这两个结果“之间的差距”有关。

换句话说就是,输100元就是输100元,但是赌客心理上“感觉”不止输了100元,而像是输了“2(3100-2900)=200元”,以此类推,就知道为什么很多赌客“越输越多”里面一样也是“心理学”和“经济学”双向在同时起作用了。

由此可以揭示,人们对财富的“变化”十分敏感!

而且人们一旦超过某个“参照点”比如币价,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赢利,其“感受”是相当不相同的。

在这个“币价参照点”附近,一定数量“损失”所引起的“负效应”大于同样数量“赢利”所带来的“正效应”。

还是以上面的例子为例,简而言之:此人输了100元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要比赢了100元所带来的“愉快感受”要强烈。

而随着“价值数量”的增加,这种“正负感受”也会同样升级,“厌恶损失”的“感受”比“得到价值”的“感受”到一定阶段要强烈得多得多。

损失亏损带来的痛苦远大于收益给你的满足,这就是“行为经济学预期理论”的核心理念。

人们是“厌恶损失”的。

于是,“厌恶损失”会导致一些赌客在输钱的时候,有一种“不惜一切代价”都要竭力避免损失的“心理”。

抱着这种“心理”,无法把握自己逐渐丧失的“理智”却偏要抓住“已经失利的局面”不放,最后就是“越输越多”,直到“输得精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说币圈大多数人总是回本的路上。

至于现在,无论你是拿的山寨币,还是在亏损,还是空仓,还是新人没有进场,都有与之对应的适合你的策略可以挽回。

就像生病,病有很多种,大部分都不是癌症,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自然需要的策略不同,下面我要告诉你的这两句话。

BTCETH这样的标的是投资,一众山寨币其本质是赌博。

所以,你明白了大资本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BTC、ETH这样的标的,因为他们要的是投资,要的是可持续,他们明白十赌九输。